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13:16
   本研究是在了解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关系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中职教师和中职生的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了解目前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现状,揭示中职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原因,探索提高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途径,构建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研究结果可以给中职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的目的、思路与方法,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第二部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又是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平台。第三部分: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现状。在说明调研方案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浙江省和Z职业学校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现状。第四部分:中职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原因及培养途径。本部分剖析了中职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主要原因,阐明了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结构,提出了培养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意愿和能力的相关途径。第五部分:培养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保障体系。探讨激发中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高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保障措施。
【学位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G712.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综述及启示
        1.2.1 已有研究的综述
        1.2.2 已有研究的启示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相关概念解释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思想基础
    2.1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2.2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障碍
    2.3 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三、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现状
    3.1 问卷设计和思考
    3.2 浙江省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现状分析
    3.3 Z学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现状分析
        3.3.1 教师问卷分析
        3.3.2 学生问卷分析
        3.3.3 Z老师眼中的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
    3.4 点面比较、师生比较
        3.4.1 浙江省与Z职校之比
        3.4.2 师生之比
四、中职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原因及培养途径
    4.1 中职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主要原因
    4.2 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意愿和能力的培养途径
        4.2.1 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积极性的途径
        4.2.2 培养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途径
五、培养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保障体系
    5.1 建立教师再教育与学习制度
    5.2 建立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5.3 建立平等且长效的合作机制
    5.4 营造民主、学习、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
    5.5 提供资源服务(信息、时间、人力、物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教育叙事:从教育研究方法到教师专业发展方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2 郑旭;;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与制度探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吴惠青,刘迎春;论教师课程能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4 俞海洛;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5 吴景荃;行动研究——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年03期

6 宋楚主,苏建华;教育行动研究概说[J];江西教育;2003年15期

7 冯生尧,李子建;教师文化的表现、成因与意义[J];教育导刊;2002年07期

8 刘秋芳;;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导刊;2006年11期

9 刘凌波;杨全印;;“做中学”:关于新型教师校本教研能力开发方式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7年04期

10 李利平;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增权之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艳;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33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833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0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