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06:52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工学结合成为近两年来职业教育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尤其对于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技工学校来说,就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技工学校是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双证书”制度、突出学生技能培养是技工学校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征,提高技术工人的培养质量,是关系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向制造业大国迈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的方向性问题。 “工学结合”是加强校企合作、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技工学校技能型实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技工学校校企结合、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问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理论意义在于了解国内外工学结合的历史和技工学校工学结合的理论依据,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丰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实践意义在于为技工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总结经验和作出建议。 本论文针对“工学结合”相关概念繁多、应用概念外延不清的实际,对工学结合概念内涵、相关概念联系与区别作出分析说明,从理论上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工学结合的重要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并重点论述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特征、优势和存在缺陷,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一体化的‘2+1’型”工学结合模式。然后分析了我国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索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回答工学结合“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怎么做”的问题。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G712.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概述
1.1 技工学校相关概念
1.1.1 技工学校的涵义
1.1.2 技工教育的涵义
1.2 工学结合相关概念
1.2.1 工学结合的涵义
1.2.2 工学结合相关概念
2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2.2 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实践性学习理论
3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2 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2.1 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
3.2.2 当前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与分析
4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4.1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4.1.1 互惠互利原则
4.1.2 开放性原则
4.1.3 双向性原则
4.2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4.2.1 一体化的“2+1”模式的涵义
4.2.2 一体化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控制
4.3 建立完善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
4.3.1 防范工学结合的动因异化
4.3.2 正确认识工学结合主体
4.3.3 丰富工学结合的形式
4.3.4 正确处理工学结合中的学习时间与途径问题
4.3.5 确保工学结合中的质量与安全
5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5.1 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机制的涵义
5.2 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机制建立的制约因素
5.2.1 法律制度相对缺乏及其作用的局限性
5.2.2 企业缺乏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5.2.3 工学结合的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影响学校的积极性
5.3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模式的保障机制的理性思考
5.3.1 宏观层面
5.3.2 中观层面
5.3.3 微观层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36239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G712.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概述
1.1 技工学校相关概念
1.1.1 技工学校的涵义
1.1.2 技工教育的涵义
1.2 工学结合相关概念
1.2.1 工学结合的涵义
1.2.2 工学结合相关概念
2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2.2 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实践性学习理论
3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2 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2.1 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
3.2.2 当前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与分析
4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4.1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4.1.1 互惠互利原则
4.1.2 开放性原则
4.1.3 双向性原则
4.2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4.2.1 一体化的“2+1”模式的涵义
4.2.2 一体化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控制
4.3 建立完善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
4.3.1 防范工学结合的动因异化
4.3.2 正确认识工学结合主体
4.3.3 丰富工学结合的形式
4.3.4 正确处理工学结合中的学习时间与途径问题
4.3.5 确保工学结合中的质量与安全
5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5.1 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机制的涵义
5.2 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机制建立的制约因素
5.2.1 法律制度相对缺乏及其作用的局限性
5.2.2 企业缺乏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5.2.3 工学结合的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影响学校的积极性
5.3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模式的保障机制的理性思考
5.3.1 宏观层面
5.3.2 中观层面
5.3.3 微观层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国洪;;加强技工学校实训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1期
2 郝建锋;;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陈东照;高洁;;职业院校汽车维修技能“基地+企业”培养模式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2年10期
4 贺武洲;;加强和改进技工院校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09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魏燕;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动漫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冠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何玉华;“工学结合”视角下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开发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6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83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