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04:42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但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在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定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然而,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较少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照、借鉴。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办学水平高,并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文献法、比较法对国内外几种有代表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在此研究基础之上,首先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况及其重要性入手,界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其次充分分析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点及成果,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现状分析;最后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作一个探讨。
【学位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G718.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对象
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2.1 高等职业教育的涵义与特征
2.1.1 高等职业教育的涵义
2.1.2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2.3 人才培养模式
3 国内外典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3.1 国外典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3.1.1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3.1.2 美国、加拿大CBE模式
3.1.3 英国、澳大利亚的CBET模式
3.1.4 "就业技能模块组合"模式
3.2 国内典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3.2.1 "三明治"模式
3.2.2 "一主两辅,一精多能"模式
3.2.3 "能力中心"模式
3.2.4 "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3.3 国内外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和借鉴
3.3.1 培养目标和任务
3.3.2 办学形式和层次
3.3.3 专业设置
3.3.4 师资队伍
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4.1 高职人才现状分析
4.1.1 数量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4.1.2 实践能力差
4.1.3 综合素质较差
4.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
4.2.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
4.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5.1 培养目标: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5.2 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
5.3 课程设置:综合化、模块化、自主化
5.4 师资队伍:建立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5.5 培养模式:发展和完善"四元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8743
【学位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G718.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对象
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2.1 高等职业教育的涵义与特征
2.1.1 高等职业教育的涵义
2.1.2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2.3 人才培养模式
3 国内外典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3.1 国外典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3.1.1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3.1.2 美国、加拿大CBE模式
3.1.3 英国、澳大利亚的CBET模式
3.1.4 "就业技能模块组合"模式
3.2 国内典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3.2.1 "三明治"模式
3.2.2 "一主两辅,一精多能"模式
3.2.3 "能力中心"模式
3.2.4 "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3.3 国内外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和借鉴
3.3.1 培养目标和任务
3.3.2 办学形式和层次
3.3.3 专业设置
3.3.4 师资队伍
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4.1 高职人才现状分析
4.1.1 数量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4.1.2 实践能力差
4.1.3 综合素质较差
4.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
4.2.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
4.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5.1 培养目标: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5.2 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
5.3 课程设置:综合化、模块化、自主化
5.4 师资队伍:建立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5.5 培养模式:发展和完善"四元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华;五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曾冬梅,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3 赖江梅;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冯晋祥,宋旭红;对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5 贺映辉;浅谈未来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冯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03期
7 李亚萍,金佩华;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03年05期
8 史士本;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06期
9 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之思考[J];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10 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吕鑫祥,郭扬,黄克孝,成永林;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本文编号:2838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838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