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依托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1 22:01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制胜的利器。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建立,需要企业不断完善和创新其人才培养体系。随着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企业依托高职院校,从企业自身需求出发,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模式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企业对于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在新时期下谋求新发展的诉求不谋而合,双方有着深层次合作的基础。通过对浙江省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现状的分析,剖析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企业依托高职院校可以解决企业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过程中所遇到的部分问题。通过列举省内现有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合作模式,比较分析了各种模式之间的优缺点以及适用企业的范围及类型。本论文研究结果对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与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企业与高职院校今后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深入的合作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对完善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各类政策与机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人力资源及开发的理论研究
2.1.1 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
2.1.2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及发展
2.1.3 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含
2.2 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2.2.1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2.2.2 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
2.2.3 合作教育理论
2.3 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2.3.1 美、加的CBE模式
2.3.2 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模式
2.3.3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2.3.4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2.3.5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2.4 本章小结
3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3.1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机理分析
3.2 对我国企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分析
3.2.1 补偿性教育模式
3.2.2 岗位适应性教育模式
3.2.3 发展教育模式
3.3 浙江民营企业人才发展现状透视
3.3.1 从素质结构看
3.3.2 从企业类型分布看
3.3.3 从三次产业分布看
3.3.4 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 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模式
4.1 工学交替模式
4.1.1 “工学交替”模式的内涵
4.1.2 模式的主要内容
4.1.3 模式的基本特点
4.1.4 模式的适用范围
4.1.5 模式运行的基本条件
4.2 订单式模式
4.2.1 订单式模式的内涵
4.2.2 模式的主要内容
4.2.3 模式的基本特点
4.2.4 模式的适用范围
4.2.5 模式运行的基本条件
4.3 校企一体化模式
4.3.1 校企一体化模式的内涵
4.3.2 模式的主要内容
4.3.3 模式的基本特点
4.3.4 模式的适用范围
4.3.5 模式运行的基本条件
4.4 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5 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
5.1 创新企校双方观念
5.2 健全企校人才管理体制
5.3 制定可持续的企业战略
5.4 建立企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合作的机制
5.5 深化政府管理职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大型企业的校企一体化模式探索——友嘉模式的成功原因与启示[J]. 孙红艳. 职教论坛. 2009(06)
[2]TAFE模式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J]. 梁长明. 中国西部科技. 2008(29)
[3]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意义[J]. 宋惠敏,徐文. 职业时空. 2008(09)
[4]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 刘喜鸽.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8(02)
[5]寻求高职学历教育与岗前培训的最佳契合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 周建松,郭福春. 浙江金融. 2008(03)
[6]试论职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与整合[J]. 唐飞云,王君毅.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 2008(02)
[7]大型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 杨勇. 经济师. 2007(10)
[8]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性[J]. 洁安娜姆.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4)
[9]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及思考——基于广州番禺的实证调查[J]. 王晓敏,王雪莲,查吉德,胡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1)
[10]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的研究与启示[J]. 谷学良. 中国科技信息. 2007(05)
本文编号:2911295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人力资源及开发的理论研究
2.1.1 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
2.1.2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及发展
2.1.3 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含
2.2 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2.2.1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2.2.2 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
2.2.3 合作教育理论
2.3 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2.3.1 美、加的CBE模式
2.3.2 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模式
2.3.3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2.3.4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2.3.5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2.4 本章小结
3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3.1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机理分析
3.2 对我国企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分析
3.2.1 补偿性教育模式
3.2.2 岗位适应性教育模式
3.2.3 发展教育模式
3.3 浙江民营企业人才发展现状透视
3.3.1 从素质结构看
3.3.2 从企业类型分布看
3.3.3 从三次产业分布看
3.3.4 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 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模式
4.1 工学交替模式
4.1.1 “工学交替”模式的内涵
4.1.2 模式的主要内容
4.1.3 模式的基本特点
4.1.4 模式的适用范围
4.1.5 模式运行的基本条件
4.2 订单式模式
4.2.1 订单式模式的内涵
4.2.2 模式的主要内容
4.2.3 模式的基本特点
4.2.4 模式的适用范围
4.2.5 模式运行的基本条件
4.3 校企一体化模式
4.3.1 校企一体化模式的内涵
4.3.2 模式的主要内容
4.3.3 模式的基本特点
4.3.4 模式的适用范围
4.3.5 模式运行的基本条件
4.4 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5 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
5.1 创新企校双方观念
5.2 健全企校人才管理体制
5.3 制定可持续的企业战略
5.4 建立企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合作的机制
5.5 深化政府管理职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大型企业的校企一体化模式探索——友嘉模式的成功原因与启示[J]. 孙红艳. 职教论坛. 2009(06)
[2]TAFE模式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J]. 梁长明. 中国西部科技. 2008(29)
[3]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意义[J]. 宋惠敏,徐文. 职业时空. 2008(09)
[4]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 刘喜鸽.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8(02)
[5]寻求高职学历教育与岗前培训的最佳契合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 周建松,郭福春. 浙江金融. 2008(03)
[6]试论职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与整合[J]. 唐飞云,王君毅.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 2008(02)
[7]大型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 杨勇. 经济师. 2007(10)
[8]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性[J]. 洁安娜姆.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4)
[9]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及思考——基于广州番禺的实证调查[J]. 王晓敏,王雪莲,查吉德,胡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1)
[10]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的研究与启示[J]. 谷学良. 中国科技信息. 2007(05)
本文编号:2911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911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