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8 21:47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示范院校活动为参照,主要从素质教育、工学结合、就业导向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等方面对高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进行分析,探索和构建“工学一体、校企一家、实境育人”的“四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文章来源】: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1 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就业导向的必然要求
1.2.2 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1.2.3 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彰显高职教育特色的根本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建设高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1 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必须获得协调的发展
2.1.2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1.3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高职高专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2.2 终身学习理论
2.2.1 终身学习是21 世纪的生存概念
2.2.2 以终身教育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第三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3.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性
3.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
第四章 ISO9000 质量管理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评价
4.1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概述
4.2 借鉴实施ISO9000 标准是高职院校“质量立校”的根本途径
4.2.1 高校质量管理模式概述
4.2.2 高职院校借鉴实施ISO9000 标准的必要与可行
4.2.3 高职院校质量管理循环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5.1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5.2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研究
5.2.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5.2.2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5.2.3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总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实施“工学交替” 培养高技能人才[J]. 江孝东,高士忠.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36)
[2]改革开放三十年职业教育发展回顾及对未来的展望[J]. 黄尧.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32)
[3]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 丁金昌,童卫军. 高等教育研究. 2008(06)
[4]“三重融合”下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 左家奇. 中国高教研究. 2008(02)
[5]试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刘显泽. 职教论坛. 2008(02)
[6]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分析与探讨[J]. 王前新,卢红学. 教育与职业. 2007(32)
[7]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 陈解放. 中国高教研究. 2007(07)
[8]论社会文化传统对世界各国高职模式选择的影响[J]. 匡瑛,石伟平. 教育与职业. 2006(33)
[9]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及其有效实施[J]. 李栋学.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29)
[10]“岗位主导、项目带动”课程模式构建探究[J]. 李启松. 职业技术教育. 2006(28)
本文编号:2944442
【文章来源】: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1 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就业导向的必然要求
1.2.2 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1.2.3 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彰显高职教育特色的根本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建设高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1 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必须获得协调的发展
2.1.2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1.3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高职高专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2.2 终身学习理论
2.2.1 终身学习是21 世纪的生存概念
2.2.2 以终身教育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第三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3.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性
3.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
第四章 ISO9000 质量管理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评价
4.1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概述
4.2 借鉴实施ISO9000 标准是高职院校“质量立校”的根本途径
4.2.1 高校质量管理模式概述
4.2.2 高职院校借鉴实施ISO9000 标准的必要与可行
4.2.3 高职院校质量管理循环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5.1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5.2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研究
5.2.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5.2.2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5.2.3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总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实施“工学交替” 培养高技能人才[J]. 江孝东,高士忠.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36)
[2]改革开放三十年职业教育发展回顾及对未来的展望[J]. 黄尧.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32)
[3]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 丁金昌,童卫军. 高等教育研究. 2008(06)
[4]“三重融合”下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 左家奇. 中国高教研究. 2008(02)
[5]试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刘显泽. 职教论坛. 2008(02)
[6]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分析与探讨[J]. 王前新,卢红学. 教育与职业. 2007(32)
[7]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 陈解放. 中国高教研究. 2007(07)
[8]论社会文化传统对世界各国高职模式选择的影响[J]. 匡瑛,石伟平. 教育与职业. 2006(33)
[9]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及其有效实施[J]. 李栋学.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29)
[10]“岗位主导、项目带动”课程模式构建探究[J]. 李启松. 职业技术教育. 2006(28)
本文编号:2944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94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