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中职学校德育隐性课程建设的对策研究 ——以张家口市职教中心为例

发布时间:2021-01-31 05: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生产、服务、技术一线需要大量具有高职业素质和高职业道德的中职毕业生,这就对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其德育还存在不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思想和品质方面存在着缺陷,加之受外来文化、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使他们对传统的德育说教方式有着严重的抵触心理,产生了排斥和厌烦的情绪,这就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显性课程的德育效果达不到最大化的实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外来文化的涌入对传统的德育模式有很大的冲击,德育必须要对其固有的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和方式,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需要,而德育隐性课程概念的引入非常适合这一时机。隐性课程存在方式的弥漫性、影响方式的潜隐性、教育影响的持久性、影响结果的不可预期性等典型特征,使隐性课程具有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精神激励、人格塑造等德育功能,且其课程发生机制、表现形式、影响方式上的独特性,使其德育功能的发挥能够超越传统德育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地步,有时候甚至能收取“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效。德...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职学校德育隐性课程建设的对策研究 ——以张家口市职教中心为例


对校园建筑、雕塑、名言警句等的认知情况

学校,情况,学生,制度


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学校德育氛围。在对学生的奖惩、评价等过程中,始终坚持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这种遵守制度的行为能让学生树立起对制度的服从意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制度实施。同时在严格的奖惩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该校专门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奖学金评比及各类活动单项奖励等激励评比制度,不断加大对学生的奖励力度;对违纪学生及时处理、跟踪教育,使犯错误的学生重树信心。由于该校坚持制度规范“经常抓,抓经常,全程抓,抓全程”,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守纪意识、服从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图2.2对学校相关制度的认识情况笔者根据对该校583名接受问卷调查的师生反馈的数据(图2.2)分析可知,该校师生中有48%对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十分了解,52%的师生表示基本了解,没有不了解的师生。调查显示,师生十分了解的大都是与其工作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超过50%的师生表示学校组织制度对他们的工作学习和成长时常产生影响。L2在访谈中表示,制度的作用不仅在于规范,更在于价值引导,当学生受到这种制度的约束或激励时,他们就会形成这样一个潜意识的引导,即“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得到一定的回报。如果违反制度,就会有或轻或重的后果。”通过对学校制度的学习遵守,可以使学生形成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综上可见,该校组织制度层面的德育隐性课程建设和实践对师生产生了一定的道德影响力,这与他们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成正比。48%52%对学校相关制度的认识情况十分了解一般了解

校风,学风,学校,情况


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文明上网等“八大模块”内容贯穿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德育活动每月都有规定的主题,围绕同一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分层次分专业制定,既有时间的连续性,又有形式的多样性。学校还打造了礼仪队、管乐团、为爱朗读社、国旗班等十大精品社团和四月的成人冠礼仪式、五月校园艺术风采展示月活动、一年两次校园技能大赛、“比拼跑”学风竞赛等十大品牌活动,为学生搭建起了树立自信、体验成功的平台,走在校园里,只要有学生,我们就可以听到热情的问好声,看到他们自信阳光的笑容。图2.3学校对班风、学风、校风等的重视情况笔者调查问卷反馈的数据(图2.3)显示,该校接受调查的583名师生中认为学校对精神文化层面德育隐性课程非常重视的占70%,且有68.5%的师生表示学校精神文化层面德育隐性课程建设和在教育中的实践,经常对其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S2说“学校比拼跑竞赛,号召我们不比生活比学习,不比父母比自己,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吃穿比成绩,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聪明比勤奋,不重结果比状态,我们不仅在学习上比拼跑,在常规和宿舍生活上也互相提醒你追我赶。我们班和班之间、专业和专业之间、年级和年级之间都有竞争,这样的比赛让我们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T3介绍“学校的一日三宣誓不仅成为了校园一景,也很大程度上给了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了学生的状态,班级、专业部和学校‘每日一星’的评选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自信,让学70%28%2%学校对班风、学风、校风等的重视情况十分重视比较重视一般重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职德育活动课程化研究[J]. 李雪梅.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1)
[2]学校隐性德育实施的理论基础探析[J]. 李月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3)
[3]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J]. 刘任丰,杜时忠.  教育导刊. 2006(08)
[4]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J]. 邓道宣,罗明礼.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12)
[5]德育课程的反思及隐性德育课程的深度开发[J]. 张育琳.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08)
[6]试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J]. 冀学锋.  伦理学研究. 2003(02)
[7]关于高校隐性德育文化的几点思考[J]. 李建斌.  前沿. 2002(11)
[8]浅议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J]. 丁文胜.  安徽教育. 2002(22)
[9]论学校德育场的德育功能[J]. 田慧生.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3(04)
[10]潜在课程简论[J]. 靳玉乐.  课程.教材.教法. 1993(06)

硕士论文
[1]论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优化[D]. 莫欣.东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10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010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3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