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耦合、三融合、三结合”为导向的中高职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11 14:59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标准及"1+X"职业证书制度的颁布,如何合理构建中高职长学制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区域产业的发展需求值得探索。以中高职两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研究内容,打造"中高企产教研"共同体,以"三耦合、三融合、三结合"为导向开展中高职长学制人才培养工作。引入《悉尼协议》核心理念及范式,耦合行业发展提升专业定位,耦合能力培养完善考核体系,耦合职业规划提升学生就业质量。融合中高职两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内容,形成四阶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块化课程。采用"做学结合、课证结合、工学结合"的模式,加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文章来源】: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29(05)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以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标准为依据,将其核心内容融合到专业中高职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专业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核心课程设置等。结合中职所在区域产业背景,融入一些专业拓展课程。强化“1”和“X”的相互衔接和融通,构建“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5]。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早期颁布的职业资格证书基础上补充以教育部颁布的“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和“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两个职业资格标准,对满足实训条件和师资水平的中职学校增加学生的“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要求。明确中高职两阶段的培养目标,在融合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教、学、做、工”融合的课堂教学创新“元培计划”。本专业设置了“四段递进”的模块化课程,如图2所示。提炼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共性知识和技能要求,搭建“通用基础模块”。它涵盖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分别由中职和高职根据教育部规定实施课堂教学。专业平台课程可分两类:一类为中高职衔接课程,如《电工与电子技术》和《机械识图与绘制》,在中职阶段开展理论基础教学,在高职阶段开展知识提升与创新教学;另一类为专业基础课程,由中职学校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专业标准和“X”级证书要求搭建“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高职完成教学任务,“X”证书的初级或者中级考证主要由中职学校完成,中级或高级考证由高职学校完成。根据“机电设备控制”和“机电设备维修”两个专业方向搭建“方向课程模块”,每个方向模块由中职和高职分阶段共同完成。呼应区域制造业升级对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求,搭建“拓展课程模块”,适应中高职生源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学习需要。支持学生技术技能交叉、复合发展,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设置“第二课堂模块”,它贯穿中高职长学制的整个教学周期,提出学生在学科技能竞赛、职业考证、专利申报等方面累计的总学分要求,而学分超出部分可替换部分选修课。2. 中高职两阶段课程标准的融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工学五融入”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 吴少华. 教育与职业. 2019(22)
[2]基于标准建设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路径探析[J]. 张蕾蕾. 中国成人教育. 2019(13)
[3]基于《悉尼协议》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 丁长涛,吕原君. 职业教育研究. 2019(07)
[4]引入《悉尼协议》加强高职工程技术教育类专业建设[J]. 黄旭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
[5]课程标准衔接:实现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J]. 韦幼青.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6(03)
本文编号:3224757
【文章来源】: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29(05)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以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标准为依据,将其核心内容融合到专业中高职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专业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核心课程设置等。结合中职所在区域产业背景,融入一些专业拓展课程。强化“1”和“X”的相互衔接和融通,构建“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5]。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早期颁布的职业资格证书基础上补充以教育部颁布的“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和“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两个职业资格标准,对满足实训条件和师资水平的中职学校增加学生的“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要求。明确中高职两阶段的培养目标,在融合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教、学、做、工”融合的课堂教学创新“元培计划”。本专业设置了“四段递进”的模块化课程,如图2所示。提炼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共性知识和技能要求,搭建“通用基础模块”。它涵盖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分别由中职和高职根据教育部规定实施课堂教学。专业平台课程可分两类:一类为中高职衔接课程,如《电工与电子技术》和《机械识图与绘制》,在中职阶段开展理论基础教学,在高职阶段开展知识提升与创新教学;另一类为专业基础课程,由中职学校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专业标准和“X”级证书要求搭建“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高职完成教学任务,“X”证书的初级或者中级考证主要由中职学校完成,中级或高级考证由高职学校完成。根据“机电设备控制”和“机电设备维修”两个专业方向搭建“方向课程模块”,每个方向模块由中职和高职分阶段共同完成。呼应区域制造业升级对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求,搭建“拓展课程模块”,适应中高职生源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学习需要。支持学生技术技能交叉、复合发展,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设置“第二课堂模块”,它贯穿中高职长学制的整个教学周期,提出学生在学科技能竞赛、职业考证、专利申报等方面累计的总学分要求,而学分超出部分可替换部分选修课。2. 中高职两阶段课程标准的融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工学五融入”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 吴少华. 教育与职业. 2019(22)
[2]基于标准建设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路径探析[J]. 张蕾蕾. 中国成人教育. 2019(13)
[3]基于《悉尼协议》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 丁长涛,吕原君. 职业教育研究. 2019(07)
[4]引入《悉尼协议》加强高职工程技术教育类专业建设[J]. 黄旭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
[5]课程标准衔接:实现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J]. 韦幼青.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6(03)
本文编号:3224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224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