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激励机制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4 22:13
伴着改革的春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目前的“接天荷叶无穷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提高我国社会的生产技术水平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为适应高职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先进科学技术进课堂的需要,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本文界定为40岁以下),使得青年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青年教师已经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由于青年教师接受新鲜事物快,适应新技术的能力强,青年教师的质量也将决定着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教师的潜力只发挥20%--30%甚至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但在适宜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教师却能发挥其潜力的80%--90%。由此可见,没有达到激励效果的分配制度对学校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在此背景下,深度挖掘高职青年教师的潜力,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培养一代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打造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才,成就一支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的青年团队是每一位高职院校领导人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而要建设这支人才团队的关键就是要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因此,高职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具...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研究法
1.3.2 实证分析法
1.3.3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3.4 文献搜集
1.4 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激励理论评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动机和需要
2.1.2 激励的概念
2.2 早期的动机理论
2.2.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2.2 X理论和Y理论
2.2.3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2.3 当代动机理论
2.3.1 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2.3.2 目标设置理论
2.3.3 强化理论
2.3.4 公平理论
2.3.5 期望理论
3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特征及现状分析
3.1 高职青年教师的特点与现状
3.2 高职青年教师的职业特点
3.3 高职青年教师的个性特点
3.4 高职青年教师的需要特征
3.5 高职青年教师激励的必要性
4 XX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激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XX职业技术学院情况分析
4.1.1 XX职业技术学院基本情况
4.1.2 XX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4.2 XX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激励现状
4.2.1 学院青年教师激励现状分析
4.2.2 学院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不足
5 XX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激励机制优化对策
5.1 XX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激励的原则
5.1.1 人本原则
5.1.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协调统一的原则
5.1.3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5.1.4 激励效益化原则
5.1.5 把个人目标引导向组织目标的原则
5.1.6 尊师重教原则
5.1.7 正负激励共用原则
5.1.8 行政服务学术原则
5.2 优化XX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5.2.1 物质激励
5.2.2 精神激励
5.2.3 复合激励
6 结语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职学院艺术类青年教师情感激励研究[J]. 何玲,施成,李淑芸. 中外企业家. 2009(18)
[2]浅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J]. 杨光辉. 经济师. 2009(08)
[3]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 阎锐. 中国经贸导刊. 2009(14)
[4]高职院校教师劳动特点与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 于清涟,孙汀兰,唐文秀. 教育与经济. 2009(02)
[5]高职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自我突破[J]. 何霞. 职业技术教育. 2009(11)
[6]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措施[J]. 王奇峰. 职业技术. 2009(03)
[7]关于企业非物质激励措施的思考[J]. 胡娟. 中国集体经济. 2009(07)
[8]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素质特征及管理激励研究[J]. 易兰华. 成人教育. 2009(02)
[9]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探讨企业管理[J]. 任菊,蔡光君.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2)
[10]浅析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J]. 王爱芳,秦军. 成人教育. 2009(01)
硕士论文
[1]EA学院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 徐威威.西北大学 2009
[2]高职“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D]. 张金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3]中国非营利组织职员激励机制研究[D]. 孙越.西南交通大学 2008
[4]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晓辉.青岛大学 2008
[5]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 张瑶.青岛大学 2008
[6]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 王浩浪.电子科技大学 2008
[7]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 张洁.兰州大学 2008
[8]高职教师激励机制对策研究[D]. 温立军.西南大学 2008
[9]高校R&D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设计[D]. 何先刚.西南大学 2008
[10]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及其激励研究[D]. 王建虹.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43280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研究法
1.3.2 实证分析法
1.3.3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3.4 文献搜集
1.4 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激励理论评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动机和需要
2.1.2 激励的概念
2.2 早期的动机理论
2.2.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2.2 X理论和Y理论
2.2.3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2.3 当代动机理论
2.3.1 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2.3.2 目标设置理论
2.3.3 强化理论
2.3.4 公平理论
2.3.5 期望理论
3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特征及现状分析
3.1 高职青年教师的特点与现状
3.2 高职青年教师的职业特点
3.3 高职青年教师的个性特点
3.4 高职青年教师的需要特征
3.5 高职青年教师激励的必要性
4 XX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激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XX职业技术学院情况分析
4.1.1 XX职业技术学院基本情况
4.1.2 XX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4.2 XX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激励现状
4.2.1 学院青年教师激励现状分析
4.2.2 学院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不足
5 XX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激励机制优化对策
5.1 XX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激励的原则
5.1.1 人本原则
5.1.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协调统一的原则
5.1.3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5.1.4 激励效益化原则
5.1.5 把个人目标引导向组织目标的原则
5.1.6 尊师重教原则
5.1.7 正负激励共用原则
5.1.8 行政服务学术原则
5.2 优化XX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5.2.1 物质激励
5.2.2 精神激励
5.2.3 复合激励
6 结语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职学院艺术类青年教师情感激励研究[J]. 何玲,施成,李淑芸. 中外企业家. 2009(18)
[2]浅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J]. 杨光辉. 经济师. 2009(08)
[3]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 阎锐. 中国经贸导刊. 2009(14)
[4]高职院校教师劳动特点与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 于清涟,孙汀兰,唐文秀. 教育与经济. 2009(02)
[5]高职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自我突破[J]. 何霞. 职业技术教育. 2009(11)
[6]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措施[J]. 王奇峰. 职业技术. 2009(03)
[7]关于企业非物质激励措施的思考[J]. 胡娟. 中国集体经济. 2009(07)
[8]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素质特征及管理激励研究[J]. 易兰华. 成人教育. 2009(02)
[9]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探讨企业管理[J]. 任菊,蔡光君.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2)
[10]浅析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J]. 王爱芳,秦军. 成人教育. 2009(01)
硕士论文
[1]EA学院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 徐威威.西北大学 2009
[2]高职“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D]. 张金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3]中国非营利组织职员激励机制研究[D]. 孙越.西南交通大学 2008
[4]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晓辉.青岛大学 2008
[5]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 张瑶.青岛大学 2008
[6]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 王浩浪.电子科技大学 2008
[7]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 张洁.兰州大学 2008
[8]高职教师激励机制对策研究[D]. 温立军.西南大学 2008
[9]高校R&D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设计[D]. 何先刚.西南大学 2008
[10]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及其激励研究[D]. 王建虹.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43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343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