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下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21-08-15 05:04
建立在信息数字技术革命基础上的新就业形态,对提升高质量就业、优化就业资源配置、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新就业形态所带来的职业生涯的无边界性、雇佣方式向弹性化、职业认知向自我封闭性、就业状态向不确定性等特点,给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带来诸多新的挑战。文章结合职业胜任力理论,以个体的特色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动态迁移为逻辑起点,构建反馈能力、沟通能力和行为能力三维度的培养体系,从职业基础技能、职业元认知、职业复合技能、职业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推进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
【文章来源】:教育与职业. 2020,(1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以职业胜任力为中心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矩阵
2.职业胜任力维度及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要素分析。荷兰学者阿克勒曼从跨国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观点和角度开发了专门针对年轻员工的职业胜任力问卷,包括动机自省、自我意识、社交网络、自我展示、工作探索、职业控制六个要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根据阿克勒曼的职业胜任力框架,本文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要素分为反馈能力(动机自省、自我意识)、沟通能力(社交网络、自我展示)和行为能力(工作探索、职业控制)三个维度,包含六个要素(见图1)。第一个维度的反馈能力,反映个人对职业的认同感,主要是个人对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的潜在认知,以及对自身优缺点的判别;第二个维度的沟通能力,反映个人与他人交流沟通和协作,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进行人际资源整合的认知,以及对个人形象的展示和交际圈的构建;第三个维度的行为能力,反映个人对所具备的相关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认知,以及应对未来职业动态迁移的能力。3.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矩阵构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从空间维度可分为校内培养和校外实践,从进阶关系维度可分为基础就业能力和可迁移能力。本文以就业能力培养的空间为横坐标,以能力进阶层级为纵坐标,结合阿克勒曼所提出的职业胜任力六个要素,构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矩阵(见图2)。就业能力的培养矩阵有四大象限:第三象限是“职业基础技能”,指的是在校内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和基本能力,是学生就业的基础,不仅可以实现职业胜任力“工作探索”维度在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基本需要,也可以部分实现“职业控制”维度中职业规划和实施的需要。第二象限是“职业元认知”,指的是在校内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自我认知、改善职业控制和调整消极观念的能力。该象限是建立在基础技能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是可迁移能力培养的校内提升。不仅可以实现职业胜任力“动机自省”“自我意识”维度对个人职业动机、职业规划、个人特质的反思和认知,也可以引导高职学生自主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第四象限是“职业复合技能”,指的是在校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系统运用所学技能的基本能力。该象限不仅是对校内基础技能培养的检验,也是对校内培养的迭代升级,更是从碎片化知识向体系性技能的转变,从而全面实现“工作探索”“职业控制”维度的要求。第一象限是“职业发展潜力”,指的是在校外实习中培养学生的个人职业特质和建立人际关系网的能力。该象限是在职业复合技能上的进一步提升,是可迁移能力培养的校外提升。不仅可以实现职业胜任力“社交网络”“自我意识”维度的沟通协调、信息共享、特质展示等,也可以引导高职学生建立积极、乐观、开放的职业态度,还可以部分实现“职业控制”维度中职业规划和实施的需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就业形态多中心协同治理的模式创新[J]. 张宏如,刘润刚.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关于我国共享经济新就业形态的研究[J]. 汪雁,张丽华.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9(02)
[3]全球竞争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对接职业胜任力的路径研究[J]. 戴理达. 教育导刊. 2019(03)
[4]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新就业形态:内涵、影响及发展对策[J]. 王娟. 学术交流. 2019(03)
[5]职业胜任力导向下高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 张骏. 教育与职业. 2017(18)
本文编号:3343907
【文章来源】:教育与职业. 2020,(1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以职业胜任力为中心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矩阵
2.职业胜任力维度及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要素分析。荷兰学者阿克勒曼从跨国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观点和角度开发了专门针对年轻员工的职业胜任力问卷,包括动机自省、自我意识、社交网络、自我展示、工作探索、职业控制六个要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根据阿克勒曼的职业胜任力框架,本文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要素分为反馈能力(动机自省、自我意识)、沟通能力(社交网络、自我展示)和行为能力(工作探索、职业控制)三个维度,包含六个要素(见图1)。第一个维度的反馈能力,反映个人对职业的认同感,主要是个人对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的潜在认知,以及对自身优缺点的判别;第二个维度的沟通能力,反映个人与他人交流沟通和协作,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进行人际资源整合的认知,以及对个人形象的展示和交际圈的构建;第三个维度的行为能力,反映个人对所具备的相关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认知,以及应对未来职业动态迁移的能力。3.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矩阵构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从空间维度可分为校内培养和校外实践,从进阶关系维度可分为基础就业能力和可迁移能力。本文以就业能力培养的空间为横坐标,以能力进阶层级为纵坐标,结合阿克勒曼所提出的职业胜任力六个要素,构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矩阵(见图2)。就业能力的培养矩阵有四大象限:第三象限是“职业基础技能”,指的是在校内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和基本能力,是学生就业的基础,不仅可以实现职业胜任力“工作探索”维度在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基本需要,也可以部分实现“职业控制”维度中职业规划和实施的需要。第二象限是“职业元认知”,指的是在校内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自我认知、改善职业控制和调整消极观念的能力。该象限是建立在基础技能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是可迁移能力培养的校内提升。不仅可以实现职业胜任力“动机自省”“自我意识”维度对个人职业动机、职业规划、个人特质的反思和认知,也可以引导高职学生自主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第四象限是“职业复合技能”,指的是在校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系统运用所学技能的基本能力。该象限不仅是对校内基础技能培养的检验,也是对校内培养的迭代升级,更是从碎片化知识向体系性技能的转变,从而全面实现“工作探索”“职业控制”维度的要求。第一象限是“职业发展潜力”,指的是在校外实习中培养学生的个人职业特质和建立人际关系网的能力。该象限是在职业复合技能上的进一步提升,是可迁移能力培养的校外提升。不仅可以实现职业胜任力“社交网络”“自我意识”维度的沟通协调、信息共享、特质展示等,也可以引导高职学生建立积极、乐观、开放的职业态度,还可以部分实现“职业控制”维度中职业规划和实施的需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就业形态多中心协同治理的模式创新[J]. 张宏如,刘润刚.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关于我国共享经济新就业形态的研究[J]. 汪雁,张丽华.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9(02)
[3]全球竞争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对接职业胜任力的路径研究[J]. 戴理达. 教育导刊. 2019(03)
[4]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新就业形态:内涵、影响及发展对策[J]. 王娟. 学术交流. 2019(03)
[5]职业胜任力导向下高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 张骏. 教育与职业. 2017(18)
本文编号:3343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343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