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教学语言艺术初探
发布时间:2021-09-19 15:33
当今,高职高专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极大地影响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教学语言是教育教学最重要手段。本文以语言学及传播学相结合的视角,尝试从教学语言传播和接受两端的特殊性出发,对高职高专教学语言现状进行分析,初步探索其特殊性,以期指导实践。对高职高专教学语言艺术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供利用的现成材料极少,笔者以语言学、教育学、传播学相关理论为线索,结合自身高职高专教学经历,并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咨询、调查,最后分析、整理、成文。高职高专教师和学生独具特色。高职高专教师来源广泛,各有长短。就整体而言,一个明显弱势是缺少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不能综合利用好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教师教学语言质量偏低。而高职高专学生由于既定的培养目标和相对较低的素质基础,在语言接受方面,如接受目的、内容、策略、语境等方面也有特殊性。这种传播接受双方的特色也就决定了高职高专教学语言特色。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初步探讨了教学语言的互动状况,以为总结。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历史研究状况
三、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教学语言传播
第一节 传播角色素质
一、师资现状
二、双师素质要求
第二节 教师语言
一、有声语言
二、无声语言
第二章 教学语言接受
第一节 接受角色特性
一、存在学习心理障碍
二、学习现状堪忧
第二节 学习接受
一、学习接受目的明确
二、学习接受内容适切
三、学习接受策略组合优化
四、学习接受语境优化
第三章 教学语言互动
一、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互动
二、双向对话语言与多向交流语言互动
三、互动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 刘占文,温景文. 教育与职业. 2007(35)
[2]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的缺失及归因分析[J]. 赵祥刚,梁志. 教育与职业. 2007(35)
[3]关于“双师”热的冷思考[J]. 袁定明. 教育与职业. 2007(32)
[4]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 林红梅. 辽宁高职学报. 2007(10)
[5]试析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与对策[J]. 隋博远. 辽宁高职学报. 2007(04)
[6]试论高职高专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 邱春高.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6)
[7]谈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 陈涛. 继续教育. 2006(10)
[8]学生当讲语言美[J]. 王海波. 小读者. 2006(08)
[9]试论高职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特点[J]. 刘明志. 辽宁高职学报. 2006(01)
[10]传播修辞学研究——修辞信息传播者的角色辨析[J]. 余克强.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硕士论文
[1]高校专业课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研究[D]. 曹沂华.南昌大学 2005
[2]试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美[D]. 陈小园.福建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01874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历史研究状况
三、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教学语言传播
第一节 传播角色素质
一、师资现状
二、双师素质要求
第二节 教师语言
一、有声语言
二、无声语言
第二章 教学语言接受
第一节 接受角色特性
一、存在学习心理障碍
二、学习现状堪忧
第二节 学习接受
一、学习接受目的明确
二、学习接受内容适切
三、学习接受策略组合优化
四、学习接受语境优化
第三章 教学语言互动
一、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互动
二、双向对话语言与多向交流语言互动
三、互动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 刘占文,温景文. 教育与职业. 2007(35)
[2]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的缺失及归因分析[J]. 赵祥刚,梁志. 教育与职业. 2007(35)
[3]关于“双师”热的冷思考[J]. 袁定明. 教育与职业. 2007(32)
[4]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 林红梅. 辽宁高职学报. 2007(10)
[5]试析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与对策[J]. 隋博远. 辽宁高职学报. 2007(04)
[6]试论高职高专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 邱春高.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6)
[7]谈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 陈涛. 继续教育. 2006(10)
[8]学生当讲语言美[J]. 王海波. 小读者. 2006(08)
[9]试论高职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特点[J]. 刘明志. 辽宁高职学报. 2006(01)
[10]传播修辞学研究——修辞信息传播者的角色辨析[J]. 余克强.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硕士论文
[1]高校专业课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研究[D]. 曹沂华.南昌大学 2005
[2]试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美[D]. 陈小园.福建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01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401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