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中职学校3D打印“动姿化”教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11 08:18
  3D打印是一种数字化增材制造技术,其突破传统减材制造的多重局限,为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拓展了创新者的思维空间。国内外学校纷纷将3D打印技术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我国职业学校也开设了3D打印技术专业。但目前各学校开设的3D打印课程缺乏配套教材,致使课程开展不够深入,无法充分发挥3D打印的教学潜力。因此,有必要面向中职学生开发适用的3D打印教材。本文提出对教材进行“动姿化”设计,是在满足教材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尝试用一种新的视角,为中职学校3D打印教材的开发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动姿化”一词最初被舍勒(Scheler·M)用来形容人,指人一直处于积极的、不断生成、充满活力的生命姿态。郭晓明教授将“动姿化”引入课程领域,用来表述知识在教材中以一种主动、开放且不断进化的方式存在,具有召唤力与境域化的特点,能够创设“知识与人相遇”的可能情境。“动姿化”教材注重知识的动态生成,而非知识的直接呈现,主张创设知识生成的环境,而非直接灌输知识。教材的编写理念由事实性知识呈现转向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使教材内容呈现教学化的倾向,发挥教材的教学指导作用,为教学活动提供设计方案与材料;学生在创设的活动情境中获得...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3D打印教育研究现状
        一、文献分析
        二、3D打印教育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调查研究
        三、开发研究
        四、行动研究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3D打印教育与“动姿化”理论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教材
        二、“动姿化”教材
    第二节 “动姿化”理论概述
        一、“动姿化”概念的提出
        二、“动姿化”研究现状
        三、教材“动姿化”的策略
    第三节 3D打印教材的“动姿化”设计
        一、3D打印教材的“动姿化”设计目的
        二、3D打印教材的“动姿化”路径
第三章 中职学校3D打印“动姿化”教材的需求调查
    第一节 调查材料的设计
        一、中职学校教师教材需求访谈提纲设计
        二、中职学校学生教材需求问卷设计
    第二节 调查实施与数据统计
        一、调查的实施
        二、教师访谈调查结果汇总
        三、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第三节 调查数据分析
        一、设备条件及学生兴趣
        二、配套教材需求情况
        三、师生兴趣知识点
        四、“动姿化”教材需求情况
        五、师生对教材开发的建议
第四章 中职学校3D打印“动姿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
    第一节 教材定位与目标制定
        一、教材定位
        二、目标制定
    第二节 内容框架设计
        一、教材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二、教材内容设计
    第三节 组织策略设计
        一、教材内容组织策略
        二、课堂教学组织策略
    第四节 教材的编写
        一、软件的选择
        二、模块规划
        三、内容编写
    第五节 教材资源库的建立
        一、教学视频的录制
        二、模型资源库的建立
第五章 中职学校3D打印“动姿化”教材的教学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置
        二、教学实践及成果
    第二节 实践效果分析
        一、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二、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职学校3D打印“动姿化”教材需求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中职学校3D打印“动姿化”教材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三 《创意设计与3D打印》课程学习调查表
    附录四 《愉快学习3D打印》教材案例
致谢



本文编号:3877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877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0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