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面对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推进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2 19:15

  本文关键词:面对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推进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3年,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广泛关注的话题,诸多媒体也用“史上最难就业年”来形容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着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相比于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更低,更值得思考和探究。 当前,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西方学者的就业理论主要是国家干预的凯恩斯失业理论,通过失业的角度来看就业。近几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相关大学生就业的论文研究层出不穷,但大多聚焦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研究内容普遍针对本科毕业生,将高职院校学生列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不多。另外,更多的研究多聚焦在如何提升就业率上,对学生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际研究较少。因此,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特别是针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目前还没有较完善的就业推进体系。本文主要将研究方向放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问题,拟通过阐述当前整体就业形势,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推进体系。因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为本文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对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变迁、调整和协同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再者,创造性的进行和探索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就业推进体系设计,促进高职院校多部门参与、全方位推进的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最后,以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该院学生就业推进体系的建设情况。 本文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将高职院校的学生视为高职院校的“产品”,将学生的培养过程近似于产品生产的过程,利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推进体系这条生产线,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水平、素质和能力,提升高职学院的学生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也为从事高职教育工作的人士提供帮助。
【关键词】:京津冀 产业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学生就业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17.3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9-10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11-13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1-12
  • 1.3.2 本文的结构框架12-13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13-18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3-14
  • 2.1.1 职业教育13
  • 2.1.2 高等职业教育13-14
  • 2.1.3 学生就业14
  •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14-15
  • 2.3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15-16
  • 2.3.1 产业结构的涵义15
  • 2.3.2 产业结构调整15-16
  • 2.4 定位16-18
  • 第三章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及人才需求18-28
  • 3.1 京津冀产业结构变迁18-20
  • 3.1.1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18
  • 3.1.2 京津冀区域工业发展历程18-19
  • 3.1.3 京津冀区域第三产业发展历程19-20
  • 3.2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20-21
  • 3.2.1 京津冀产业结构概况20
  • 3.2.2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产业结构调整20-21
  • 3.3 京津冀产业结构协同21-22
  • 3.3.1 建立合理的城市产业发展布局21
  • 3.3.2 加快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发展21-22
  • 3.3.3 加速京津双城功能疏解和津冀产业对接22
  • 3.4 天津市在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定位22-25
  • 3.4.1 天津的发展定位22-23
  • 3.4.2 天津产业发展趋势23-25
  • 3.5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5-28
  • 3.5.1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5-26
  • 3.5.2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26-27
  • 3.5.3 产业结构调整对学生就业的影响27-28
  • 第四章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定位及学生培养28-34
  • 4.1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定位及学生培养定位28-30
  • 4.1.1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定位现状28
  • 4.1.2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培养定位28-30
  • 4.2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设置30-31
  • 4.2.1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设置现状30
  • 4.2.2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问题30-31
  • 4.3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素质及能力要求31-34
  • 4.3.1 学生素质31-32
  • 4.3.2 能力要求32-34
  • 第五章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培养及模式构建34-40
  • 5.1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的高职院校定位34
  • 5.2 面对技能型高等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设定34-35
  • 5.3 创建普适型的学生培养模式35-38
  • 5.3.1 适合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设置35
  • 5.3.2 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35-36
  • 5.3.3 打造优质的学生实训基地36-37
  • 5.3.4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37
  • 5.3.5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37-38
  • 5.4 创建适应企业需求的培养模式38-40
  • 5.4.1 产教结合“2+1”培养模式38
  • 5.4.2 订单式培养模式38-40
  • 第六章 多部门、多主体、全参与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设计40-44
  • 6.1 为学生创建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就业引导40-41
  • 6.1.1 贯穿全程的就业指导40
  • 6.1.2 打造全程就业指导团队40-41
  • 6.2 拓展大学生就业服务渠道41-44
  • 6.2.1 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服务大学生提升能力41-42
  • 6.2.2 加强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42
  • 6.2.3 完善就业信息服务42
  • 6.2.4 毕业生跟踪调研42-44
  • 第七章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推进体系建设实践44-54
  • 7.1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概况44
  • 7.2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推进体系44-51
  • 7.2.1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构建特色专业集群45
  • 7.2.2 提升师能、强化师德,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45-46
  • 7.2.3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开展订单班培养,推进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46-48
  • 7.2.4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切入点,搭建技能大赛平台48
  • 7.2.5 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就业服务体系48-51
  • 7.3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推进体系保障方案51-54
  • 7.3.1 领导重视、组织健全、落实责任52
  • 7.3.2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52
  • 7.3.3 保证投入、健全队伍、完善设施52-53
  • 7.3.4 工作规范、信息畅达、服务到位53
  • 7.3.5 立足校情、创新模式、特色发展53-54
  • 结束语54-55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杰;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产业结构调整及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张丽拉;试述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J];学术研究;2000年11期

3 王菊芳,梁俊;关于知识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郎毅怀,弓龙植,王绍辉,王林科;吉林省21世纪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3期

5 侯卉,刘兆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董锐;浅析呼盟产业结构调整[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年Z1期

7 刘春芝,董如何,李晓白;思路转换: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余鑫炎;;名牌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J];学习与实践;2001年04期

9 王宏;对重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马金强;安徽省资源主导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月f;;关于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看法[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舒建玲;;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与企业的地位及作用的分析[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3 温国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4 王呈祥;董良利;白志良;田森林;王良群;李占录;;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岑树田;;浅析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与对策[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6 江沛沛;;信息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玉辉;;陕西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信贷支持效应分析[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8 王晓君;;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的和谐发展[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左学金;周冯琦;;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坚红;熊世飞;;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闫莹莹 刘志巍;中山产业结构调整有成效[N];中山日报;2005年

2 记者 覃世默;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座谈会在桂林召开[N];广西日报;2006年

3 袁飞;正确引导农牧民消费 切实抓好产业结构调整[N];甘孜日报(汉文);2006年

4 林明 记者  樊金钢;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N];黑龙江日报;2007年

5 沈谦 郭军;推进全省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N];陕西日报;2007年

6 本报评论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N];自贡日报;2006年

7 记者 易家凡邋通讯员 徐海鹰;南海要在东部产业结构调整中率先走一步[N];海南农垦报;2008年

8 记者 王pだ

本文编号:416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416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e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