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导向视域中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本文关键词:“双重”导向视域中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双重”导向视域中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赵兴龙htudio@gmail.com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875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着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双重重任。基于双重导向的视域,作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
信息化发展应该从有限资金的最大化效应、学校信息化领导力提升、资源应用环境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管理系统变革和应用系统互联与进化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推进与改革。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机会均等;农远工程;教育公平
2000年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的分水岭:“校校通”工程的启动与实施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从“小打小闹”地方格局推向了全民共建的快车道,加之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政策的倾斜,如今基础教育信息化基本兑现了以技术型设计思路为主“填补空白”的初衷。那么这些政府亮点工程的使命完成之后,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路又该在何方?新形势下如何持续健康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从而避免“半拉子工程”?这是既赋有历史责任而又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分段式的资金链条使得信息化工程形成了“碉堡”式的推进格局
从市县级教委、教育局来看,主管领导的主要任务就是能够拿到支持信息化工程持续运转的资金。很多教委、教育局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部门几乎没有冗余资金去支持本市县的工程运转,其麾下的工程覆盖校一般都有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的外债,对于工程的资金投入方式大多也只能等上级拨款对设备进行维修和更新,这样就形成了“隔山对峙两相望”的局面,拿到什么数量的资金就办什么数量的事情。
(二)信息化的领导力不强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学校领导层尤其是校长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管理培训,许多信息化工程仅提供了支持校长设计、规划以及管理学校的硬件财富,而并没有让校长意识到信息化工程对自己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催化与推动作用,学校领导层对机遇把握不够,决策游移不定,执行力度不深,管理效率不高,大部分学校是在“负债累累”的枷锁下赢取生存和发展机会。
(三)教师没有充分共享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集体成果和成功经验
许多信息化工程为学校提供了远程网络和计算机为支撑的技术环境,但并没有让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真正掌握在信息化环境下能够有效应用于常规课堂之上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发展并没有因为信息化工程的开展而使教师“喜上眉梢”,有时候却让教师误把信息技术应用当作一种行政任务来完成,使得原本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由于技术及其附带品(比如写资源接收记录、设备清单上报等)的介入显得凌乱不堪,很多老师的工作量因此加重。一些地方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奇缺,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
(四)学生没有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对自己学习方式的变革作用
许多信息化工程提供了供教师上课的各种资源,并没有让学生意识到工程提供的学习资源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方式改变的作用。仅以农远工程的模式三而言,工程配置的计算机教室一般为1台教师机加30台学生机,由于近年来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许多学校的班级容量一般都是在40人以上,多则达六七十人!可想而知,一堂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整合课是怎样在一间面积不足30平米的计算机教室中完成的!
(五)教学资源不配套形成了“海量资源”中实用资源严重匮乏的尴尬
大多信息化工程通过卫星传输、商业购买等渠道提供了多个教材版本的资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的教材版本和教学资源不配套,教师面对十几G甚至几十G的资源平台,却从中找不出适合自己上一堂课的教学课件!大批量教学资源的供给与情景适用型教学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成为课堂教学常规化难以实施的焦点所在。
(六)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和进化还是没有找到彻底解决的“妙方”
公司以及研究部门各自为阵,独立开发,使得应用平台经常出现低水平的重复研发,同一个部门在使用多套平台进行办公和教学,经常是顾此失彼,劳累不堪。这些平台得不到有效整合,没有给使用者提供一种方便快捷实用的应用环境,反而让使用者产生了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
综合以上方面,我们认为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过程中必然要经历或者持久经历的。追根究底,这是由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阶段面临的双重重任所决定的。
二、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双重导向
<![if !vml]><![endif]>我们知道,美国在2003年、英国在2005年左右快速度、高标准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之后,随即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由原来的教育机会均等转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上,尤其是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上。[1][2]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从时间维度而言经历了起步、发展、深入阶段,尤其是2000年之后出现了教育信息化的加剧发展;从空间维度而言正在经历着从“强势联合到弱势群体”“重点发展到均衡发展”“速度数量到效率质量”的转变。虽然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即将在2009年左右完成既定目标,但是依然跟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信息化发展措施。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既肩负有教育机会均等的重任,又肩负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任,因而不能按照传统的思路和方法,等教育机会都均等了然后再去提高教育质量,,也不能贸然按照发达国家的思路一味地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忽视了教育机会均等,而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并重(简称为“双重”导向),从而使教育公平成为考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也就是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历史重任和重大课题。
此时,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校校通”工程以及农远工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肩负着双重重任。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去进一步推动这一重大课题向前迈进就是本文所关心的话题。
三、双重导向视域中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一)有限资金的最大化效应——双重导向的动力供给策略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总体而言是吃国家财政。向主管教育信息化的地方官员问起“最需要什么”,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我们最需要钱”。当前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是客观事实,“一费制”卡死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收费”念头,“找钱”成为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渠道。在双重导向视域中,现有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趋近于最大化效应的程度比投入钱的多少更切合当前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才既能保证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又能保证更大范围内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要让有限资金产生最大化效应,除了从国家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省级财政审计和监督、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打破“硬件”垄断四个方面[3][4]入手之外,基于现有条件,我们给出以下三种模式供参考:1.内部模式(或称本地优化模式):就农远工程而言,在实施中如果善于利用三种模式之间的升级关系则可能为工程效益带来可喜的变化。将现有的模式一增加一台电脑(配置可以不用太高)和模数转换器装置,就可以非常轻松地转成“简易”模式二,基本实现模式二的功能,费用相对较低,但教学应用上的效果上却发生了质的变化;把原来学校旧的语音室和模式二结合起来,做成多媒体语音室,让学生在与网络环境相似的条件下进行英语学习。2.外部模式(或称公共服务模式):针对当前各地信息化建设标准不一、管理各自为阵、应用参差不齐的普遍性问题,可以考虑采用“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理念和模式将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包括农远工程)以国家公共服务的方式来运作,使教师一进教室门就能在信息化环境中上课而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管,这样才能让教育信息化工程完全走进课堂,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信息化赢得教师持久的信任力。3.中间模式(或称硬件技术突破模式):如今台式机无线上网、固态硬盘、多用户输入、移动通讯等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随时上网、便捷大容量存储、简易操作、偏僻山区资源推送成为了可能,如果将这些硬件技术与现有的卫星通讯技术以及电视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后续改进或更新中从硬件技术的角度考虑与现有信息化环境的整合,找到更为经济合理的方式是非常有希望的。
(二)提升学校领导层的信息化领导力——双重导向的团队领导策略
信息化领导力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核心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信息化的决策力、执行力和监督力。决策力把握战机,执行力推进应用,监督力保障质量。信息化领导力在国际上也日益引起重视,Mehra等人将团队领导结构划分为传统的以领导为核心的、分布式的、分布分片式的和分布合作式四种,并认为最成功、最有利的团队领导结构是分布合作式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有高的团队绩效并且能够让团队成员共享领导角色。[5]实际上Mehra等人所说的就是信息化领导力所依赖的团队结构。团队结构的形式和领导力的高低对组织内知识的共享、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反思实践共同体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双重导向视域中,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应该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设计师和发起人,应该依据特定的财力和优势,通过创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利用买方市场的杠杆机制,既善于通过进化升级的办法在基础设施方面持续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又善于通过技术规划的手段将信息化建设与教育质量的提升结合起来;既善于共享员工的知识与智慧,又善于吸纳优秀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既能够鼓励教师进行持续的知识充电,又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经验与技术水平;既善于管理学校的有形资产,又善于管理学校的知识资产;既能够把握信息化环境下稍纵即逝的发展机会,又能够对学校的发展性阶段目标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论证;既善于将学校作为当地人们知识共享的阵营,又善于盘活学校所依附的社会关系,形成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求生存的信息化领导力。
(三)彻底解决资源结构性短缺的应用难题——双重导向的资源建设策略
教学资源结构性短缺的主要表现是资源与教材版本不配套。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传统外部资源输入的方式并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纯粹靠学校“单兵作战”积累资源也是收效甚微,解决途径似乎陷入了“坐吃山空”的状态!其实不然,我们认为区域共建共享和企业资源买方市场的利用是解决当前教学资源不配套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双重导向视域中提升教学资源质量的主要途径。区域共建共享是指在区县教委或教育局的统一规划下对本地区教师所需的教学资源进行集体规划、开发和共享;企业买方市场的合理利用是指在共建共享过程中能够合理利用市场已有的教学资源产品,以政府买单、学校使用、按使用频率付款的方式将公司大批量的资源通过教学应用转化为教师可用的资源。做到以上两步,还是不能彻底解决当前教学资源结构性短缺的应用难题。双重导向视域中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才是彻底解决当前教学资源结构性短缺应用难题的主要标志。彻底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做法是国家买单、多方参与。国家以国家远程教育资源网为依托,以教材出版社为接口,按照各学科的性质与特点,根据各学科不同版本的教材目录(其实大部分还是以人教版为主的),形成与各版本教材各章节相配套的资源框架体系。国家采用招标或立项课题的方式进行资源开发或精品资源建设,分别建立不同学科不同版本不同科目的1∶1(即每个知识点或每一课都对应有教学资源)的国家级公共资源库。资金支付方式则可以采用电子货币的方式以教师使用率来确定资金支付比例或项目是否予以结题。区域内的教师通过定制的方式从国家远程教育资源网上免费获取资源,使用资源后可以将自己修改的讲稿或课件上传到区一级的学科资源库中,以方便其他教师定制或使用。国家公共资源库和区一级学科资源库采用核心模块统一、资源动态调用的技术方式实现,便于库与库之间资源更新的智能化管理。这样以国家行为的方式运作教学资源,既能成功突破当地学校花钱买资源的壁垒,又可以调动公司和科研机构群建资源的积极性;既可以将闲散的、凌乱的资源通过智力参与的方式吸纳为优质资源,又可以让教师定制到自己满意的课堂教学资源并实现共享,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开源的、免费的、优质的、能够与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经验相匹配的“资源超市”。
(四)冲破教师专业发展的壁垒——双重导向的教师发展策略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持续学习的机会和能力。培训机会不足与培训质量不高、社会性功能的增加无形中挤压了教师的生存空间和专业发展的时间[6]、区域内教研与电教部门职能紊乱是当前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大瓶颈。而这三大瓶颈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以往我们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全部放在了教师身上,却对制约背后真实的原因有所“忽略”。基于双重导向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加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实际教学的需求:1.调整区域内部的管理机构,将现有的教研部门和电教部门合二为一,由一个部门去领导。这样既避免了部门之间交叉事务的推托和争夺,又能将教育信息化工程与新课程改革工程整合起来,毕其力于一役,发挥好区域信息化研修的调节与引导作用,从而避免教师不知道听谁的好,不知道听谁的对的矛盾心理。2.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岗位编制需有合理交代。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由原来所扮演的电脑设备维修工的角色转变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专家的角色,让信息技术教师充分参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将学科教师所承担的一些社会责任转为由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共同承担,由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共同组成教研团队帮助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资源的制作与整理。3.充分发挥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以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有线电视、教育卫星以及远程网络课程等,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条件,将先进的教与学理论、模式以及实际操作的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并且随时通过与当地教研员、教育技术专家以及网络课程的在线辅导教师进行讨论和沟通,真正将工程的实施效益落实在课堂教学上,落实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上。4.以教师生存质量的提升为基准对教师发展的成果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只拿统考科目中学生的学科分数进行评价对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尤其对于农村女教师而言。5.应考虑将如何转化学困生作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必修课。
同时通过举办学校内部的教研组集体备课、学校间的听评课、区域内的公开课观摩等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之中,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获得对信息化工程切实的体验感悟和信任感,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动机,让老师有案例可观摩、有好案例可借鉴、有优秀案例可模仿,以真正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品质,真正让教师们做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能够提升自身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课题。
(五)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变革——双重导向的知识流通策略
管理系统的变革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什么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怎样管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观认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学校的老师、学生、设施等实体,即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校生存环境以及环境中存在的个体。管理的主要方式是以校长为核心、“人催人”式的层层任务命令。这种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事务性活动居多,管理成为一种线性的、单一的应付行为。很显然,这样的管理思维和模式虽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双重导向视域中,管理的对象、方式和结构只有发生根本性转变,才能适应学校组织变革的要求。管理对象要从传统的管环境和管人转变为管理知识和知识流通的过程,促使知识增值;管理方式要从传统的以校长为核心的任务命令式转变为以知识流动和共享的分布合作式;管理的结构要从传统的线性等级结构转变为便于操作和执行的矩阵式管理结构,促进管理的标准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
除了管理内容和方式的变革外,我们建议还要从管理结构的视角进一步审视当前管理的纰漏,采用技术规划(Technology Planning)来实现创新的管理模式和促进管理的有效性。Gülbahar认为技术规划是教什么、怎么教和用什么技术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7]实际上,如果把Gülbahar的观点延伸一下,同样可以知道技术规划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技术规划同样是管什么、怎么管和用什么技术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技术规划的目的不仅仅是产生一个文档,而是产生持续性的行动,这种行动能够创造和维持一个有技术支撑的教育环境。”[8]
(六)应用系统之间互联与进化——双重导向的软件应用策略
从近些年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实践来看,“信息孤岛”和“进化孤岛”两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在新形式下,如何才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1.区域性教育信息综合平台实现一站式登录、一站式学习、一站式管理,最终实现“一网打尽”,这是新形势下有效解决应用系统之间互联与进化的重要途径。这种区域性信息综合平台的核心应用理念有两个:一是区一级教育部门应该为信息综合平台买单并提供完善的技术以及应用支持服务;二是信息综合平台需要整合区域内学校的教学、教务管理以及门户平台、区域教务管理平台、区域资源平台、家校互动平台、教师研修平台以及博客播客系统、学生信息系统、各种培训平台、考试平台、财务报表系统等,做到功能定制个性化、数据管理统一化、信息录入简洁化、模块藕合松散化。对于农村偏远地区通过区域性信息综合平台更有利于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应用系统格局。
2.教育信息管理规范的建立。教育软件系统应用主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就是异构系统通信和软件升级进化,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更加依赖于在SOA体系架构下的一系列教育信息管理规范,主要有教育信息系统数据规范、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教育信息系统业务互操作规范、教育信息Web服务开发工作规范等教育业务规范以及包括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信息交换协议、Web服务模型和体系构架等技术基础规范[9],尤其是具有话语权和开发权的技术平台供应商更应该自觉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
3.要实现一种开放服务。事实上,软件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多时候并不是由技术的强弱一个因素来决定的,而是由复杂的因素群体来决定的。从实际的应用看,免费、简单、实用是教育软件应用和推广的关键因素,也是符合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需求的。开放的思想应该成为软件系统应用互联与进化的核心思想。
四、结束语
中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着更多的复杂性和区域的不均衡性。它涉及到人、应用、制度、机构调整等各个领域。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加主张教育信息化需要回归教育实践,教育信息化需要更加关注人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更加关注人在信息化环境中生存状态的改变、沟通和服务的融洽维持。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就是为数字化环境中生存的个人提供一种可获得的、可信任的服务支持,促进个体最大限度的需求和满足,最终求得教育结果的公平。
我们还建议现有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要逐渐从单个区扩展到多个区,逐渐形成一些贯穿东西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共享带,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Snyder,T.D.,Dillow,S.A.,Hoffman,C.M.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6[J].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NCES 2007-017:613—632.
[2]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Harnessing Technology:Transforming Learning and Children’s Services[DB/OL].,2007-11-13检索.
[3]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4-19.
[4]余胜泉.农村远程教育深化发展的几个方向[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8):9-12.
[5]Jill Jameson,Gill Ferrell,et al.Building trust and shared knowledge in communities of e-learning practice: collaborative leadership in the JISC eLISA and CAMEL lifelong learning project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6,37(6):949—967.
[6]项贤明.中国西部农村教师社会责任的功能性扩展[J].教育研究,2004,(10):9-14.
[7]Yasemin Gülbahar.Technology planning:a roadmap to successfu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schools[J].Computers &Education, 2007,49(4):943-956.
[8] Abdullah S. Al-Weshail,et al.Guidebook for Developing an EVective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lan (v 2.0) [DB/OL].~lsa1/nctp/Guidebook.pdf, 2008-12-3检索.
[9]余胜泉,程罡.教育信息系统的进化与互联[J].中国电化教育,2006,(5):88-92.
本文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
本文关键词:“双重”导向视域中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4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24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