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政策比较发展趋势与启示(7)

发布时间:2016-09-28 14:20

  本文关键词:对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投资智能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政策比较发展趋势与启示(7)

人气指数:点 发布时间:2015-11-19 10:58  来源:  作者:张晨婧仔 王瑛 汪晓东

 


  (三)顶层设计,研制针对不同评价对象、办学层次、构成要素的统_评价标准,配备评价指南和案例,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评价标准
  无论是美国ISTE针对"学生一教师一管理者一教练一计算机科学教师"的系列评价标准,还是韩国的针对"幼儿园一小学一中学一教育管理一大学一终身教育一职业教育一学术研究"的评价方案,都是基于顶层设计的系统工程。相比之下,我国现存的评价指标虽丰富却不够系统。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去细化与丰富评价标准,规范、整顿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出台系统性、分层次、分对象、针对不同构成要素的相互配套衔接的评价标准。为不同级别的评价人员提供指引以及自我评价的方向。
  为了提升标准的可操作性,还需要提供相应的视频案例资源包[84]。正如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制定,经历了"广泛征集意见一召开专家会议一发布征求意见稿一参与各种会议征求意见一发布国家教育技术计划"[85]这个漫长的过程,我国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的制定,也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严谨的过程。在基于调研的基础上,由专家团队研制更加完善、统一、系统、有逻辑的评价标准,不断跟进评价实践,保持动态修订。
  (四)渗透新型评价技术,开发各类评价服务支持系统,分析年度诊断报告和教育大数据
  美国2010年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改变美国教育:学习以科技为动力》的关注重点就是信息技术在学习、评估系统中的有效应用[86]。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部为各省级教育办公室开发了自我评价系统,完成了"准备自评报告一区域自我评价一提交自
  评报告"的智能评价服务,打通责任组织、自评委员会和教育研究服务所之间的沟通壁垒,提供新技术和服务系统的渗透支持,提高了评价的效率。
  世界各国的年度评价报告和阶段性评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启示我们,大数据时代的评价数据对评价工作的实施效果有很好的参考作用,能为评价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改进意见。为此,加强硬软件建设,提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信息素养、技术整合以及数据分析能力,加强科技服务力量,是提高教育信息化评价效益的路径之一。
  【参考文献】
  [I][2][84]焦建利,贾义敏,任改梅.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01:25-32.
  [3]张豪锋,孔凡士.教育信息化评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1.
  [4][29]李思寰.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2:127-129.
  [5][10]netp2010[EB/OL].[2013-12-12].
  [6]ourictineducationjoumey[EB/OL].[2014-12-12].
  [7]《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4-03-12].
  [8]赵晓声,卢燕,袁新瑞.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评价--教育视野与需求导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4,06:51-57.
  [9][43][80]张育桂,佘燕云.2010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0,04:47-50.
  [II]杨奋.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12]焦宝聪,柳少军,陈兰平.对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投资智能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4,07:12-16.
  [13]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4]郑秀敏,朱德全.美国基础教育教师教学评价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路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04:115-120.
  [15][30][34]周平红,杨宗凯,张屹,陈蓓蕾.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来自"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的调研[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5-10.
  [16][31]王有远,艾小伟.基于灰色理论的教育信息化综合评价及系统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08,03:85-88.
  [17]《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EB/OL].[2014-12-12].?nid=9.
  [18]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龙.《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25-32.
  [19]张屹,范福兰,杨宗凯,周平红.我国中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测评与预测[J].电化教育研究,2012,07:5-10.
  [20]赵克进.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2014-12-12].
  [22]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EB/OL].[2014-10-22].
  [23]蒲善荣.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动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01:36-40.
  [24]王瑛,贾义敏,张晨婧仔,王文惠,焦建利.教育信息化管理实践中的领导力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02:13-24.
  [25]教育部发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201412-12].
  [26]刘鹏图,谢幼如.高校教育技术工程的绩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01:18-21.
  [27]郭伟刚,李亚娟,岑健林,朱珍,戎海武.学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的设计和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0,04:36-40.
  [28]杨晓宏,贾巍.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效益评估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52-57+65.
  [32][33][34]杨同伟.基于AHP和灰色关联分析的高校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06,03:46-48.
  [35]焦宝聪,赵意焕,董黎明.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7,04:38-41+61.
  [36][42]丁婧.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之011.
  [37]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01:20-25.
  [38]肖玉敏.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小学校长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09,02:25-29.
  [39]桑新民,刘永贵,梁林梅,李逢庆,郑旭东,谢阳斌,杨满福,徐秡.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11,03:5-13.
  [40][54][63][79][85]朱莎.美国、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1]美国教育部发布国家教育技术计划2010.[EB/OL].[2013-04-15].
  
  [44]masterplan[EB/OL].[2013-04-15].
  [45]崔英玉,孙启林,陶莹.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06:48-54.
  [46]MinistryofEducation&HumanResourceDevelopment.(2011).Adaptingeducationtotheinformationage:Awhitepaper.Korea.
  [47]杨勇.韩国教育信息化概览[J].世界教育信息,2012,07:23-26.
  [48]王荣,曾海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T促进教育发展相关项目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02:108-120.
  [49]guidetomessureingictineducation[DB/OL].[2013-09-14].
  [50]JonathanAnderson.(2010).ICTTransformingEducation--ARegionalGuide.UNESCOBangkok.
 

  常州前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中国期刊库(),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发表论文,寻求论文发表代理,快速发表论文,发表论文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发表/国家级论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医学论文发表/职称论文发表。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在线咨询:

论文投稿

913775405、

论文投稿

867306987
 在线咨询:

论文投稿

646779424、

论文投稿

271374912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论文发表,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论文发表网站无关。论文发表,,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论文发表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文关键词:对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投资智能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5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25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9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