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游戏:想象与规则发展的场域——维果茨基的游戏观透视

发布时间:2017-12-27 09:43

  本文关键词:游戏:想象与规则发展的场域——维果茨基的游戏观透视 出处:《学前教育研究》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游戏 想象 规则 维果茨基


【摘要】:维果茨基认为游戏的核心要素是想象和规则。想象将儿童的视觉世界转化为意义世界;规则能促进儿童自我规范的发展与道德的萌芽。游戏是介于婴幼儿时期所具有的一种全然情境限制与成人思考之间的过渡性阶段。游戏使儿童的发展定向于未来,是儿童规范自身又解放自身的辩证工具,是儿童成长为"人"的必经路途。想象与规则在发展初期相互依赖,共同在游戏中"安家",但在发展后期,想象和规则与游戏"分家",在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另立门户"。经过儿童期,游戏看似解体了,但仍然在两条主线中得到了表达。想象发展成了文化创造的基础,规则成为调控文明的"杠杆"。
[Abstract]:Vygotsky believes that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game are imagination and rules. Imagination transforms the visual world of children into a meaningful world; rule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elf-regulation and the sprout of morality. The game is a transitional stage between the full situation limit and the adult thinking, which is between the infant and the baby. The game makes children's development orientated in the future. It is a dialectical tool for children to standardize themselves and emancipate themselves. It is the only way for children to grow into "people". Imagination and rules depend on each other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common in the game to "settle down", but in the later period, imagination and game rules and "separatio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a separate portal". After childhood, the game seems to be disintegrated, but it is still expressed in the two main lines. Imagination has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cultural creation, and rules become "levers" to regulate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现状与革新研究”(编号:BHA110048)
【分类号】:G613.7
【正文快照】: 关于游戏是什么,教育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生物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发展学派、人类学派游戏理论。然而,诸多游戏理论要么以隐喻的方式回答游戏是什么,要么从价值角度观照游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如霍尔认为游戏是重现祖先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程天君;无穷小的细节与无限大的权力——学校纪律与日常规范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06期

2 麻彦坤;;维果茨基对心理学的方法论贡献及其现实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庞维国;;维果茨基的创新观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蒯群;;简论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张公善;;西方古代生活观的三大范式——生活诗学基础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袁路;;浅谈审美教育的实质和现代美育建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吴松;;网络游戏审美特征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张玺;;科技与人文精神断裂后的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8 张佳;;试论文艺的审美律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金松林;;通俗化·本土化·生活化——当前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郭晓霞;艺术理论发展与艺术欣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立志;;企业培训体系建设[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原琦;;不妥协的因果解释——论维果茨基的情绪理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孙斌;张艳芬;;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艳芬;孙斌;;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5 彭锋;;“道”的美学阐释[A];东方丛刊(1998年第4辑 总第二十六辑)[C];1998年

6 李咏吟;;文化诗学重建的西方视点[A];东方丛刊(2001年第2辑 总第三十六辑)[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2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及其生态学诠释[D];吉林大学;2011年

6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云霞;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8 黄丽萍;关于现时香港初中戏剧课程的美育导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戴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福英;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及德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娜;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教育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6 方焓;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彩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成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思维;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玉双;论语文教育的审美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章涤凡;基于审美教育理念的中医药创新人才素质结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宁宁;;谁是“真正”的继承者?——论维果茨基的理论及其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J];教育学报;2008年05期

2 唐秀美;;浅谈维果茨基及“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1年34期

3 雒作龙;赵丽丽;;论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及其学术研究方法[J];学术论坛;2012年12期

4 李葆卫;王孟娟;;维果茨基的语言与思维观[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5 毛继光;谈维果茨基学派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6 安连义;维果茨基与建构主义[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杜森;;维果茨基与建构主义[J];泰山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姚满团;;社会文化历史与意识的建构:维果茨基的意识观[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高文;;Л·С·维果茨基论教学与发展问题[J];外国教育资料;1982年01期

10 张丹华;;Л·С·维果茨基及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J];外国教育研究;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娟;麻彦坤;;维果茨基有关缺陷儿童教育的基本观点[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龚浩然;黄秀兰;;维果茨基对年龄与教育心理学的贡献[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原琦;;不妥协的因果解释——论维果茨基的情绪理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王光荣;;维果茨基与现代心理科学[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熊哲宏;李其维;;论儿童文化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的整合研究论纲[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石为华;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名校吗[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高丈;学习共同体——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朱家雄;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幼儿园课程如何立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麻彦坤;维果茨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原琦;不妥协的因果解释[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琪;对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中文化历史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张莉云;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当代发展及教育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立;皮亚杰、维果茨基对建构学习观的贡献[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郭晓霞;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与拓展[D];吉林大学;2007年

5 方颖媛;儿童萌茁时期心理图形化创意分析[D];北京印刷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341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341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b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