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专栏
本文关键词:“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专栏 出处:《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机会平等 公民教育 社会科学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应用研究论文 自由主义 三个方面 计划 学校课堂
【摘要】:"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简称为"联校教社医研究论文奖计划"),原名为"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创立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其宗旨为:提倡对西方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积极发展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本土化学术方向;倡导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这项计划由两岸三地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大学汪永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黄启昌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等。他们发起这项计划,是针对目前在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中机械套用西方理论和脱离教育实践的现状,谋求学术研究的改革。目前,已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华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12所院校参与了该项计划。本刊开辟专栏对论文奖计划的相关活动及研究成果作连续介绍。有关该论文奖计划的详细资讯,请查阅http://www.compe.cn的相应专栏。
[Abstract]:"Joint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s,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ward Scheme" (abbreviated as the Joint School Education Society Medical Research Paper Award Program), formerly known as the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Applied Research papers Award Scheme". Founded in 1994,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more than ten mainland institutions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promote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studies of western educational and social science theories. To actively develop the loc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and social science theories; To promot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appli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This project was initiated by renowned scholars from several universit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includ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Professor Tu Zuyi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fessor Gu Mingyuan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ofessor Wang Yongquan of Peking University, Professor qu Baokui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ofessor Huang Qichang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and Professor Liu Shuxian of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tc.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pplying western theories and education practice mechanically in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this paper seeks for the reform of academic research. At present, there are alread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Tsinghua Universit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Centr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Central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overseas Chinese University. Twelve institutions, such as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icipated in the project. This magazine opens a column on the related activitie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thesis Award Program. Please refer to the corresponding http://www.compe.cn column.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北京师范大学·2007[论文题目]学校课堂中教育机会平等的文化分析[作者]余保华(博士)[指导教师]裴娣娜(教授)[内容提要]教育机会平等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兴起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教育民主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并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随着我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专栏[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2 ;“全球化世界中的公民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伦敦举行[J];教育学报;2010年06期
3 ;北京师范大学与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举行公民教育国际研讨会[J];教育学报;2010年01期
4 胡艳蓓;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5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专栏[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6 万明钢;论公民教育[J];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7 于伟,刘冰;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8 刘淑华;王立波;;教育机会不平等研究述评[J];学术论坛;2007年07期
9 金晶;;国外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09年05期
10 谢春风;;青少年公民教育的一次新探索——记“北京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国际论坛”[J];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香灼玑;;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开幕词[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彭敬慈;;推动公民教育,从何人手?[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晖;赵慧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与人的发展[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4 洪泉湖;;台湾公民教育的实践:以高级中学的教学为例[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5 赵达仕;;纵论公民教育的基本取向[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何志平;;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重点讲词[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东哠;;关于公民教育基本内涵的思考[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军;姚成龙;;施米特对于公民教育的启示[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进华;;中韩未成年人公民教育比较研究[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10 洪泉湖;;台湾公民教育的省思与展望[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杨启华;转型期公民教育问题引发专家关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冯琳;公民教育在美国[N];光明日报;2004年
3 周大平;从《新公民读本》到公民教育[N];科技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王尧;反邪教应作为公民教育内容[N];人民日报;2001年
5 乔杉;扫盲与公民教育是两回事[N];工人日报;2009年
6 王建一;公民教育 HR有责[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年
7 王殿卿;担起未成年人公民教育的重担[N];光明日报;2005年
8 卧松;公民教育欲为学生扩权[N];中国教师报;2007年
9 苏颂兴;公民教育:“我要爱国”[N];文汇报;2001年
10 邢永富;危机面前的公民教育思考[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苏守波;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付轶男;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华;中国公民教育的诞生—课程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沈研;学校公民素养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范微微;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国家认同: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姬振旗;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赵明玉;现代化进程中的英国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白萍;回归本体:新中国高校德育思想演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建;公民教育[D];河南大学;2003年
2 张向东;论我国的公民教育[D];武汉大学;2004年
3 王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德育与公民教育的契合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4 夏英华;公民教育融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张越;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下的法国公民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岳书杰;澳大利亚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瑞良;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公民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孔静;重塑公民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吕s,
本文编号:1362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36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