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幼儿教师创造教育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5 16:02

  本文关键词:幼儿教师创造教育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出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学前创造教育 内隐观 文化疏离感


【摘要】:运用社会效度法,对6所幼儿园260名教师进行创造教育内隐观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的创造教育内隐观各维度的内部差异较大,他们在目标上更重视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培养,内容上更重视五大领域和区角活动,方法上更重视游戏和情境教学,环境上更重视融洽的同伴关系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评价上更重视情境和延迟评价;幼儿教师创造教育内隐观中存在着不少认知误区,部分教师以为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天才,他们依然留恋于灌输式的教学、严明的纪律和标准化的评价;学前创造教育内隐观的整体差异不大,但乡村教师明显落后于城镇教师。因而,提升学前创造教育的水平,必须建立基于建构主义的幼儿教师培训模式,寻求"信奉的理论"与"采用的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努力消解乡村教师的文化疏离感。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 of social validity, 6 teachers from 260 kindergartens of creative education, implicit view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eachers create internal differences in each dimension view of education hidden in the target is large,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children's imagination and divergent thinking training conte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five areas and corner activities, method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game and situational teaching,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 of harmonious peer relationships and rich teaching resourc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ituation and evaluation of delayed evaluation; preschool teachers' creative education implicit view there are many misunderstandings, part of teacher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creative thought of genius, they still linger in teaching evaluation, discipline and strict standards; preschool education overall difference implicit view is not big, but rural teachers obviously lags behind the urban teachers. Therefore, improve preschool education level will create. We must establish a preschool teacher training mode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seek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belief theory" and "adoption theory", and try to dispel the cultural alienation of rural teachers.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宜兴市全纳教育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BHA120051)
【分类号】:G612
【正文快照】: 一、问题提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Guilford,J.P.)掀起的创造力研究热潮,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陷入了信任危机。心理测验,特别是发散思维测验受到了猛烈批评,许多学者认为“创造力是不可定义和不可测量的”[1]29。为了谋求新方向,斯滕伯格(Sternberg,R.J.)率先开展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林,黄石卫;大学生创造性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报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邹枝玲,施建农;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模式及其问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齐建芳;;我国三十年来外国人才研究史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孙进;;德国大学教育的日常文化与创造力培养——一项在德国波鸿大学的案例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5 杨颉;姜燕媛;;大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6 申继亮;邹君;王立娜;;中小学教师关于创造性学生特征的内隐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单娟;;城市形象片在媒介渠道上的创新[J];今传媒;2011年09期

8 尚华;;创造力训练教学法研究与探索[J];包装世界;2012年01期

9 沈苏苏;;浅析当前初中历史创新教育[J];成才之路;2011年07期

10 康丹;吴菊蓉;;福建省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罗玲玲;;创意产业兴起的条件及其思考[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赵丽娅;;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A];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衣新发;蔡曙山;;创新人才所需的六种心智[A];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上卷)[C];2009年

4 吴本连;赵芳;季浏;;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对创新能力的预测研究[A];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漆捷;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田金亭;基于CAT的中学生创造力评价技术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翟群;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史慧颖;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杨小洋;中学生个人认识论的特点及与自我提问、创造性思维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大学周边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侯阿冰;少数民族价值观的结构、特征及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3~5岁幼儿创造性人格类型倾向的特征及与多元智能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娟;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D];苏州大学;2010年

3 朱平原;情绪状态影响高中生远距离联想的实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武向华;前瞻性人格与企业员工的创造性绩效: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河南大学;2011年

5 王译;工作记忆广度和中央执行功能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6 张晓蕾;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马玉花;城乡中小学教师关于学生创造性的内隐观及教学行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唐伟伟;我国中小学教师创新教学行为问卷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范小伟;利用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水平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菲;教学的自由与创造[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伟;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才能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武欣,张厚粲;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谢贤扬;教育走向21世纪的最佳选择——创造教育初探[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林崇德,辛自强;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心理学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曹裕波;中国科学创新人才的影响因素剖析及改善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1997年05期

7 王灿明;马玲玲;;3~6岁儿童主题画创造性的发展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刘宝根;面对儿童的独特行为时[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冬梅;对小学教师的创造力培养观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岳慧兰;幼儿创造力认识与培养的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一彤;什么是创造教育[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Z1期

2 刘惠琴,林功实,白永毅;国内外创造教育浅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03期

3 薛蓉;;创造教育的认识误区及其匡正[J];高教与经济;2001年03期

4 李建忠;搞好“一课三延伸” 加强创造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05期

5 白树全;高职要开展创造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1年02期

6 陈萍;教师应怎样实施创造教育[J];中等医学教育;2001年02期

7 宋秋蓉;大学创造教育要再现学者精神[J];吉林教育科学;2001年04期

8 薛蓉;创造教育的认识误区及其匡正[J];江苏高教;2001年03期

9 薛蓉;创造教育的认识误区及其匡正[J];教育评论;2001年02期

10 荣虹;“创造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相生;孟雪征;郑晓英;;创造教育的内涵及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张军瑾;;让创造成为一种理想——和田路小学创造教育之探索[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3 章灵深;;发展创造教育 培养新型人才[A];学陶师陶 贵在实践——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二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6年

4 车丽萍;;创造教育的课程设计模式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解心胜;;论创造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创造,让教育更有梦——中创会创教委与上海的创造教育研究与实践[A];全国“推动协同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杨进发;;陶行知先生与创造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8 杨进发;;陶行知先生与创造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9 张春梅;;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迎接和创造教育改革的伟大新时代[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于凌宇;;知识经济呼唤创造教育[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辛成;“创造教育”应该进课堂[N];铜川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景东旭;课堂应该更加重视“创造教育”[N];咸阳日报;2009年

3 李金起;创造教育应该淡化吗?[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苏军;创造教育并非尖子生的专利[N];文汇报;2012年

5 宁新春;“照顾”无法创造教育公平[N];浙江日报;2014年

6 俞吾金;对“创造教育”的前提性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育新;教改催生“创造教育丛书”[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席隆乾(书评人);在创造教育研究的道路上踽踽笃行[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9 秦鹏;浅谈创造教育与美术教学[N];莱芜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左丹 姚学文 通讯员 陈玉英;创造教育,激发孩子们的潜能[N];湖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莉君;创造教育障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田友谊;创造教育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庆;创造教育的评价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瑶君;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创造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晓宇;创造教育应有的哲学理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红莉;成物与成己的融合:创造教育目标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薄建国;论大学创造教育的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文利;面向新世纪高校创造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D];河北大学;2000年

7 丁红娟;创造教育与创造性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邰宜娟;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许映建;中小学生创造素质及其教育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孟陶宁;陶行之创造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改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383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383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2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