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动态
本文关键词:应然理性: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教育咨询网
学术界对基础教育国际化进行了很多研究,例如,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的利弊及对策,对中小学国际化学校建设,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还有的学者对不顾现实条件盲目推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做法提出质疑。中国教育咨询网通过梳理有关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简要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以期给读者带来线索和启示。
赵满生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的文章中指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人数出现大幅度增长现象,其利主要在于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减轻国内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其弊主要在于若任其无序发展,会给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造成人才和资金的大量流失。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中的问题要主动应对、加强引导,规范对高中国际部的管理,,完善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体制,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需要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开辟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抓好课程建设与改革,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张军凤,王银飞在《关于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几个问题》(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第1期)的文章中指出,教育国际化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热点话题,不同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是,基础教育的国际化特别需要讨论和澄清一些基本问题,如基础教育是否必须国际化,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问题,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关系问题等。
赵萱在《应然理性: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述评》(基础教育,2012年第1期)的文章中指出,在基础教育国际化问题上,我们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愿意与否,它已借各种形式悄然发生,蓬勃发展,亟需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本文以上海为例,旨在正视本土学校在国际化实践中的缺失,理性筹划和部署下一步的推进策略,以培养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加大上海对外开放的力度,完善本土国际学校配套设施,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师资,斟酌国际化课程并尝试建构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衡量指标。
黄忠敬在《多元共生理念下上海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之路》(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18期)的文章中指出,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满足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上海形成了四类国际化学校,即国际学校、本土学校的国际部或国际班、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学校以及一些补习中心。这些学校在多元共生理念指导下,在管理上遵照中西融合的办学理念、在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开展中西融合的教育,形成了较明确的办学优势。与此同时,在办学定位、阶段衔接、师资培训、课程适应和管理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不少冲突与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走特色办学、中西融合、多元选择、相互学习和专业发展之路。
陈尚宝在《对话与融合: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认识与实践——首届“中外卓越校长南山对话”综述》(中小学管理,2011年第8期)的文章中指出,围绕"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认识与实践"这一话题,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名中外卓越校长和专家参加了首届"中外卓越校长南山对话"。与会者就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论问题及实践策略,如关于教育国际化的标准、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学校管理与校长领导力建设的国际化、学校文化建设与特色发展的国际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刘大革在《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置辩——以广州市南沙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实验区项目设计为例》(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10期)教育国际化只不过是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一种手段和路径,在全球化背景下,习惯于用"全球化(经济)的语言(思维)"把它描绘成基础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与不可争辩的事实,到处充斥着夸大其词的论调。面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倡回归到"教育的语言"上来,采用审慎的态度,透过表象重新审视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质,对不顾现实条件盲目推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做法提出质疑。
【大学品牌】大学品牌经营研究动态
【比较教育】大变革时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使命与发展道路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
【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动态
本文关键词:应然理性: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5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85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