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幼儿同伴交往中协商策略的使用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610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莉;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瑾若;幼儿同伴支配——服从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爱民;杨海河;张晚霞;裘蕾;孟杰;王凤芝;武英华;穆凤霞;郭纯全;王春华;宋琴素;闫奇;陈欣欣;滕红红;张秀玲;丁辉;;北京市社区0~12月龄儿童发展综合干预模式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年12期
2 于广涛;王二平;;采用参与观察法对某石油化工厂安全文化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年07期
3 孙善才,张荣波;A型行为类型者在应激时血浆皮质醇反应的逻辑特征[J];中国基层医药;2002年05期
4 杨旭东;“教育哲学”、“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概念辨析[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02期
5 张天宝,王攀峰;论教育的行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06期
6 王益文 ,张文新 ,纪林芹 ,侯逾璋;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4期
7 阳德华;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9期
8 陈会昌,谷传华,贾秀珍,双赫,饶锋,任芳,张荣华,单玲;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3期
9 王娟,王惠萍,李欣珍,李玲,孙静,邹智敏,台蕾,曲良波;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04期
10 谷传华,陈会昌,许晶晶;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徐军;;多彩的旋律——论音乐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2 杨丽珠;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3 禄小平;;对幼儿有效道德认识建构的思考[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4 张玲;黄瀊飞;;大学英语课堂教师情感渗透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蔡炜;;论新时期小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结核患者社会行为因素和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赵准胜;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D];吉林大学;2007年
3 施娟;企业内部顾客需求差异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高红艳;社会网络与“新生存空间”的生成[D];上海大学;2007年
5 陈彬;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D];上海大学;2007年
6 李生兰;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马玉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宁;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9 刘明胜;中国竞技女子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10 罗湘林;村落体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芬;1996-2000年中国妇女研究的状况及特征[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2 朱佳妮;中国出国留学生教育适应状况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吴冰;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投入及其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胡容鹰;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师生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杜松涛;大学生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特点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梁莲兰;在沪韩国幼儿园生活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洪鲁鲁;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实践智慧探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肖玲;早期儿童语言泛化现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炎;东西方游客对中国文化景观的符号认知差异[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王艳平;初中生自我概念、考试焦虑及其相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海英;协商课程——一种新的课程范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9期
2 庞丽娟,姜勇;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3期
3 周润民;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J];心理学报;1989年03期
4 庞丽娟;幼儿不同交往类型的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199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大京;儿童如何看待他们和教师之间的冲突[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年02期
2 杨仕辉,张娟;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倾销与反倾销动态博弈[J];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01期
3 程晓樵;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策略[J];教育评论;2001年04期
4 蔡建峰,梁工谦,王艳平;从亚对策到软对策的发展评述[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曾永忠;体育教学中课堂互动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2年01期
6 张智,代钟进;中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取向及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年01期
7 鞠亮,邹泓,李一茗;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8 邵隽涛;论教学监控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9 胥兴春;;幼儿人际冲突及其应对策略[J];幼儿教育;2006年05期
10 吴忠舜;;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策略的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丽;多Agent协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青;多Agent系统交互机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孙天昊;基于ebXML的自动协商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罗志伟;产品多学科协同设计中图形协同及语义协商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4 金琳;电子集市下基于Agent的自动交易理论及方法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5 翁鸣;网格环境中面向服务的自动协商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6 王英;CSCW建组协商模型及策略的研究与实现[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海燕;Agent协商策略与联盟机制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8 陈璐;零售电子市场中多并发双边自动协商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陈亚楠;基于学习的多Agent协商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王娟;基于在线学习的多Agent协商[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12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2212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