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
本文关键词:关于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关于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
来源: 《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作者: 李秉中
摘 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拨款方式、教师选用方式、教育管理方式、招生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教育发展依靠改革,科学的改革手段需要设计具体的操作模式。目前,贵阳市“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中考网上招生录取系统”、“中小学自助网络学习系统”已初步形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基础教育诸多问题比较完整的体系,初步实现了基础教育管理方式、招生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发展;教育改革
近期,各地都在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起草本辖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于如何通过改革手段,解决基础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两大难题,国家已经给出了方向,但具体到地级市和一个县区,采取怎样的方式达到发展目标则成为检验各地政府尤其教育行政部门执行力的试金石。教育发展依靠改革,科学的改革手段需要设计具体的操作模式。从贵阳市近些年来的基础教育实践探索中,笔者认为,发展基础教育应着力转变教育拨款方式、教师选用方式、教育管理方式等。
一、转变教育拨款方式
从1993年起,教育经费占GDP4%的问题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但从连续七年中央教育投入占全国教育投入的比重以及中央教育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比重与全国平均值的比较看,尽管上升幅度比较明显,但是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与省市县三级比较,差距依然很大,究其原因,除了决心和态度外,还有一个国家的科学制度安排问题。目前,4%的目标一直未能如愿,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长期形成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制度理念,并形成了“谁管理为主就等于谁支出为主”的投入责任体系,上级经费只能以转移支付补助并要求匹配的方式下达,使中央、省、地(市、州)三级教育支出占同级支出的比重不能达到全国平均值,在教育投入上也没有确立一个四级财政支出必须达到的比重,缺乏按年考核公布的制度。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是整个教育体系支出中的大头,一般国家都在60%~70%之间,其根本责任不仅仅是相对财力薄弱县级政府的义务,更是整个国家的义务,这需要国家整体的制度设计和安排。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国性达到底线标准的基本保障性投入,如果不调整教育层级上的事权财权对等责任,中央财政直接负责部属高等院校,省级财政直接负责省属高等院校,结果是层级越高投入责任越轻,义务教育“以县为主”投入,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县域内均衡,从横向比较来看,必然会导致发达地区与贫困县、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
从四级财政教育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差距来看,2011年“两会”的财政预决算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平均值13.9%,中央级5.27%,2011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54360亿元,其中教育安排263.57亿元,占5.45%。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9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最低的贵州省小学为439.49元,初中为624.14元,最高的北京市分别是4722.87元和6352.23元。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最低的江西省的小学只有2141.81元,贵州省的初中只有2698.18元,而同期最高的上海市小学为14792.68元,初中为18224.25元。生均公用经费差距分别高达10.75和10.18倍;生均事业费的差距分别高达7.59和6.75倍。[1]江西、贵州的事业费与北京的公用经费相比较,两省把教师工资报酬都算进来,仅是北京市纯学生所用经费的45.3%和42.5%,不到半数。合理的教育拨款方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将义务教育明确为国家性事务,对测算教职工报酬、校舍设施设备、教科书、日常运转经费等颁行国家标准并允许地方颁布地方标准,基准额支付由国家统筹安排。不再使用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三个增长”的提法,将基数增长法改为同级财政支出比例法。
二是界定四级财政支出中教育投入比例。如果按照占GDP4%的比例倒推测算,四级财政支出中教育投入比例应为18%。如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5.38亿元,占GDP397983亿元的22.5%,财政收入83080.32亿元,占GDP的20.87%;我国财政收入的规律一般约是GDP的20%,GDP4%则是20%的20%,也就是要拿出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一投入教育。一般讲,财政支出略大于财政收入,故应该立法确定各级财政的教育拨款不能低于本级支出的18%。
三是规范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提法。当前,我国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界定为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教育费附加、企业办学拨款再加上中小学校办产业的减免税。所谓附加是在税之外所征收,属于我国特色。此外,企业办学纷纷划转地方,中小学也相继退出产业领域,如再使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用语,已没有实际意义。综上考虑,应将预算内拨款与教育附加合并称之为财政教育拨款。
四是不应再使用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提法。这是个不确定的概念,往往在经常性与非经常性上难以区分,教育经费不能依据财政经常性收入的高低来确定,不管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都不能因为客观因素而减少,必须将其列为教育法定支出。
二、转变教师选用方式
“择校”问题的根子是“择师”,这与目前我国令人堪忧的教师队伍状况有密切关系。首先,从现实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待遇事实上赶不上公务员,最适合当教师的人首选的职业并不是教师。由引产生了一个悖论:家长都期待自己子女有一个最好的老师,受到最好的教育,可一旦当自己子女长大成人,成为人才,却很少有人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其次,我国教师选拔还缺乏科学的考核手段,对其是否适合教师这一职业也缺乏理性的科学认定,如果一个不适合当老师的人一旦当了老师,一当又是几十年,不仅自身的职业生涯受到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第三,我国县域待遇相差悬殊,贫困地区优秀教师不愿意来,好教师也难以留得住,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贫困地区的教育如何发展?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选人用人机制是举办优质教育的保障。
第一,制定编制和待遇标准。编制和待遇标准的底线应由国家在全国范围来考虑出台。不管是边疆还是内地,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都必须得到保障。针对那些落后而交通不便的地方,教师的待遇应该提高到足以留住教师的水准,使教师能专注于教学。
第二,出台选入机制。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入职资格,应该具备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文凭;中小学教师入门资格都应具备本科、学士学位条件。公开招聘以笔试和面试结合方式:笔试由省级以上机关聘请的社会专门机构命题,在几套卷子中随机抽选(或者网络方式)。面试由省级以上教育科研部门制定方案,起码要包括实际适时教材的上课和说课,由县级统一考量招聘,然后按需分配。这样通过比较合理的选拔机制一方面可以规避其中的人情人为因素,另一方面也为真正有能力的人展露头脚提供机会,最终招到合适的教师。
第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目前的“择校”是一种缺乏理性的盲目跟风。社会环境造成了学校管理和教师追求都是“出口”的“升学率”,而扼杀了学生个体的潜质天性,也抹煞了教师对低起点学生的教学热情,更消磨了得不到好生源学校的教育追求。因此,建立面向社会公开的“入口出口增值对比”十分必要。目前,贵阳市已经尝试用初中毕业升学成绩与高中毕业升学成绩作比较,并用老百姓一目了然的方式公开,方便了老百姓,也激励了各个学校、各个班级的热情。
第四,建立客观的人性化的退出机制。一个教师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在学生的人生历程中与母亲一样的重要。在和谐社会里,我们不期望当了几十年的教师一下子被炒了鱿鱼,但也应该让那些不适宜做教师的有一个客观而人性化的退出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个问题的难度在于怎么设计一个自动生成的量化评价。笔者认为,学生、家长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无记名评语和评分应列入主要指标。
三、转变教育管理方式
现行的教育管理基本上属于传统型的,凭经验听和看,这些传统的管理在带有随意性的同时,还免不了费时、费力、费心、费钱,也难免影响正常工作。在信息时代下完全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教育管理跟上时代步伐,走上高效、便捷的快车道。
现在多数的乡镇中小学都有了远程教育设备,互联网基本已经在乡镇普及。因此,通过互联网手段设计一套适时的管理系统,以乡镇为单位,每学期在网上填报一次,每月修正一次数据,是一个简单而便捷的事情。通过网络化管理使学校的日常管理、学生的流转退状况和教师工作的常规情况一目了然。网上自动生成的教育质量数据公开、透明,在相互比较中会更有力地促进各地教育的发展。在这个平台上,教育管理者可以及时知道教师在想什么,教师也能够及时知道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
基于这样的想法,贵阳市在五年前建成了市民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在此基础上陆续开发了“两基”验收管理系统,年内将开发成完整的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去除了带有随意性的印象分,使上级免受奔跑劳役之苦,基层也不必想尽办法做秀,上上下下可以静下心来集中力量创新办学。
四、转变招生方式
我国大学和高中现行录取的办法是学生填报志愿,这样的方式造成的弊端一是考生、家长与所有学校之间无法进行比较沟通,因为信息不对称只能凭估计填报,一旦落选,很有可能使分数很高的学生再难选到自己满意的学校,结果只能是服从分配;二是学校之间的报考情况考生之间并不知道,使热门学校很容易“堵车”,人满为患,不堪重负,而一般学校报到率又很低,还要再通过调剂手段,费力费神。
信息化社会互联网的出现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贵阳市从2007年开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了一套系统,实现了“根据招生计划和学生分数,自由选校,自动排序,随时改报,自然录取”,这套系统包括题库命题、网上阅卷、入出口公开评价、自己点击自动录取四个部分。自2008年开始,贵阳市的25万多份中考试卷通过网上批阅,500名教师仅用5天时间就可完成,并且已连续三年实现了中考阅卷零差错。贵阳市连续三年的网络招生实践证明,所有家长和考生均十分满意,首先用不着再求人上学;其次可以在网上看到各高中学校三年前的生源分布情况,并和高考结果的对应值对比,从中了解各高中学校应该达到程度与实际提高程度,使学生和家长更加理智地选择学校。
五、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诸如课业负担、择校、家教盛行、乱收费屡禁不止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具有针对性。好奇、求知欲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但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下,有的孩子因厌学而辍学,原本爱学习的孩子不爱学习了,究其原因,主要在授课内容,因为事前并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未考虑让学生了解学习此项内容的必要性,也没有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授课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相脱节,没能与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相契合、相对接。多年来,素质教育不能如愿地进行,问题不在家长也不在学校,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能够根据个性特征进行发展。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在追求分数,课堂教学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整个执行教案的过程没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展开教学。学生对自我知识点存在的“盲点”、“模糊点”和常见错误,需要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学校的普遍做法是让学生在海量的练习中尝试错误,从错误中反省自己,通过悟出一点道理来提高成绩;而学生家长们则是盲目地请家教,这样又造成了新的课业负担。
笔者看到,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完成的只是规定的任务,多数老师课前并没有考虑每个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这道题得了零分的知识盲点“卡壳”在何处,我应该有针对性地讲什么,讲到哪个学生的思维需要之处再“戛然而止”呢?因此,必须改革,首先要找出学生发生问题“卡壳”的症结之所在,如下图:一个学生做一道题A,得了零分,如果仔细检查下一级两个属概念,B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在C,再往下检查子概念J和M都没问题,那么根源在H概念,只要解决了H问题,也就完成了A。奥苏贝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因此,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集中广大教师的智慧做出解题方案和思路,制作成孩子喜闻乐见的动漫、课件和视频,借助互联网,不断集中全国优秀教师的教学资源和智慧,形成一个强大的优质学习资源平台,从而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供帮助,变革学生现在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孩子都吃到他需要的“自助餐”,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其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贵阳市“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中考网上招生录取系统”、“中小学自助网络学习系统”已初步形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基础教育诸多问题比较完整的体系,初步实现了基础教育管理方式、招生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9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M].中国教育报,2010-12-7
责任编辑:杨雄
本文关键词:关于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9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99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