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武陵山片区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出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镇体系作为承载区域主要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区和组织体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城镇化率较低,城镇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集聚经济效益较低,城镇体系尚未形成或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以武陵山片区为例,通过构造引力模型,分析了片区内各县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经济隶属度,构建了武陵山片区腹地层次的城镇体系。实证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多中心复合型极核城镇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即武陵山片区的城镇体系形成四个圈层:包括"铜(仁)吉(首)怀(化)"、"黔(江)恩(施)龙(凤)"、"新(化)冷(水江)涟(源)"3个"城市密集区"以及张家界城市圈。并据此提出了优化武陵山片区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的建议。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urban system is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However, at present, the urbanization rate is relatively low in the relatively back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 the links between towns are not close enough,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agglomeration are relatively low, the urban system has not yet formed or the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gravity model, analyzes the economic contact intensity and area of each county and city economic center membership, construct a hierarchical urban system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 of multi center composite core urban system has been formed, namely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 of the town system formed four layers: including "copper (ren) Ji (first) with (of)" and "Guizhou (Jiang) en (SHI) dragon (Phoenix)", "new (of cold) (Shui Jiang) Lian (source)" 3 "city intensive areas" and the Zhangjiajie city circle. And put forward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 of urban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对口援疆援藏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研究”(17AMZ002)
【分类号】:F299.27
【正文快照】: 随着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持续快速发展,城市之间联系日趋紧密,逐渐跳出个体框架的束缚,并以高密度的经济联系方式,形成了承载区域主要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区和组织体系。城镇体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有区域实体,是社会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的产物,也是区域社会繁兴、经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干鸣丰;简论乐山周边城镇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2 ;上海打造“1966”四级城镇体系[J];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07期
3 王海乾;高文杰;;基于市场经济的非整合城镇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S1期
4 周强;;临沂市构建和谐城镇体系的思考[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李靖;;国内外城镇体系研究综述与展望——兼论贵州城镇体系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12期
6 张圣;李宏伟;;关于城镇体系研究的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8期
7 ;西安布局“一城多心”四级城镇体系[J];城市规划通讯;2011年16期
8 曹晓红;论城镇体系的复杂转换[J];城市问题;1989年04期
9 单文豪;上海市小城镇体系建设合理化问题研究[J];上海统计;1997年04期
10 高文杰;;经济区划与整合城镇体系[J];新经济;2013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录仓;;青海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动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王海乾;高文杰;;基于市场经济的非整合城镇体系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陈志强;;甘肃省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安树伟;母爱英;;近年来我国城镇体系的演变特点与结构优化[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5 姚圣;;沿海省份欠发达城镇体系化路径——以南平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蒋秋丽;王发曾;;城镇体系网络化: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新途径[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宋栋;;论初发型城镇体系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8 郭焕成;周聿贞;;北京市城镇体系与城镇用地研究[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田高平;;城镇体系与城乡一体化规划——韶山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初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徐文洁;朱e,
本文编号:1344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34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