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1 11:17

  本文关键词: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路径研究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新型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传统农区 耦合协调模型 江汉平原


【摘要】:从产城互融、工农互促、城乡统筹三维度构建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两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的新框架,以江汉平原四大传统农区(荆州、荆门、襄樊、孝感)为研究样本,对其2005—2014年的"两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江汉平原传统农区的"两化"协调进程尚处在起步阶段,整体协调度较低。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可以发现,传统农区"两化"的协调发展应以产城互融、工农互促、城乡统筹为切入点,以农业为基础,向农村二三产业多维度扩散,并根据各传统农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选择"两化"协调发展路径,实现农村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地、就近城镇化。
[Abstract]:From the production city integration, inter promotion,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wo") develop a new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of coordination coupling, in Jianghan Plain four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Jingzhou, Jingmen, Xiangfan, Xiaogan) as the study sample, the 2005 - 2014 the "two"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in Jianghan Plain "two" coordinated process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degree is low.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 can be fou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in the "two" should be the production city interaction, inter promoti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n the basis of agriculture, rural industry spread to two or three dimensions, and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industrial base, choose "two"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h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o achieve the transfer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from agriculture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On the spot, it is near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路径研究”(项目号:14BJY123)
【分类号】:F299.21;F320.1
【正文快照】: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着重强调了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实现就地城镇化、走产城融合之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必亮;潘庆中;;中国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完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06期

2 赵铁锁;殷一博;;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探究——写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之际[J];经济问题;2014年06期

3 冯德显;汪雪峰;;传统农区城镇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开华;郑甘甜;;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路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2 刘富刚;袁晓兰;;传统农区县域城镇化与人口—经济发展协调关系分析——以德州市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3 原晶晶;;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河南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6年02期

4 刘芳芳;尚明瑞;王建兵;;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J];桂海论丛;2015年04期

5 柯亮;;秦巴山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讨——以陕西安康市为例[J];价值工程;2015年20期

6 陈明星;;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J];地理研究;2015年04期

7 南佳奇;;关于内蒙古牧区城镇化的思考[J];商;2015年15期

8 龙花楼;刘彦随;张小林;乔家君;;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新近进展[J];地理学报;2014年08期

9 张永青;刘志博;;城镇化进程中中原经济区人口与土地因素的制约与对策[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10 张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未来名村模式探讨——以上海九星村、浙江花园村等现有名村为例[J];安徽建筑;2013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俏彬;;构建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J];中国财政;2013年13期

2 本刊编辑部;;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J];财经界;2013年07期

3 刘海军;谢飞燕;;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3年06期

4 魏后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J];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03期

5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喻新安;刘道兴;谷建全;;在实践中探索区域科学发展之路——河南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2年03期

6 耿明斋;;对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几点认识[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冯德显;梁少民;;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动力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6期

8 朱晶;李天祥;李琳;;迁移成本、工资上升与刘易斯转折点——一个对“刘易斯转折点”分析框架的再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09期

9 李建中;;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系统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经济地理;2010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明瑞;;关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1年21期

2 相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园林绿化设计原则探讨[J];现代园艺;2013年04期

3 特约评论员;;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点[J];江苏农村经济;2013年04期

4 李冰洁;;新型城镇化的知与行[J];中国农村金融;2013年10期

5 孙思磊;;金融助力新型城镇化方略[J];中国农村金融;2013年13期

6 高建邦;;垦地必须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子[J];中国农垦;2013年09期

7 张伟;;五大措施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3年16期

8 孙月萍;;加快产业和资源集聚 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J];上海农村经济;2013年08期

9 本刊编辑部;;聚焦中国新型城镇化[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3年08期

10 徐建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用地供应之路[J];中国土地;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澄;陈锦富;;重构制度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湖北省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郭宇;;论筠连县新型城镇化建设[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婧翱;;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志慧;刘山;;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下的制度重构[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丁少群;;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难点及对策[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明泽;;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志;;解读新型城镇化[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8 ;第四十五期 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9 汤文华;;强化创新驱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10 陆晶晶;;智慧城市助力上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军 记者 廖琴;共论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N];广安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华北;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N];上饶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辉 实习生 于茜茜;新疆新型城镇化规划呼之欲出[N];新疆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 王纪洪;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示范[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胡敏华 吴瑕 记者 范嘉欣;昌南组团新型城镇化示范镇第二批项目开工[N];南昌日报;2010年

6 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沈雯;湖北提出新型城镇化目标[N];农民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陈岩;张通与网友在线聊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员;抓扩容 促提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N];团结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N];克孜勒苏报(汉);2011年

10 记者 唐正鹏 通讯员 张永斌 鲁迎春;州住建局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谋划新年工作[N];团结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栋林;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刘升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李新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证[D];华侨大学;2015年

4 孙彬;天津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策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5 曹丽;我国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6 郭小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7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8 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赵文忠;基于参与主体视角的丽水莲都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曹尤;拉萨市新型城镇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西藏大学;2015年

7 李顺飞;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尹兆钊;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9 徐天帅;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10 徐国平;低碳发展视阈下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59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359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d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