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最近10年国外循环经济进展及对中国深化发展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1-03 20:01

  本文关键词:最近10年国外循环经济进展及对中国深化发展的启示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循环经济 欧洲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 循环经济企业模式 产品服务系统 分享经济


【摘要】:随着联合国确立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会议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循环经济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正在与低碳经济一起作为绿色经济的两个支柱,纳入主流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过去10年来,受到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刺激,国外特别是欧洲国家为了占领绿色经济制高点,强化了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在理论研究、政策创新、企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反过来可以对中国未来深化循环经济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和评论最近10年来国外循环经济的进展及其启示。首先,指出循环经济从60年前的思想萌芽,经过过去20年的发展,当前在政府、专门组织以及学术研究等多种力量的推动下,正在进入波澜壮阔的第三波。其次,概括过去10年欧洲国家在循环经济领域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指出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整合化、系统化的趋势,重要如EMF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系统模型;战略思路实现了从治理废弃物向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转变,重要如欧盟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强调循环经济对于21世纪企业发展和创新具有重大意义,重要如埃森哲咨询公司提出了循环型企业的五种类型,其中产品服务系统和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分享经济正在成为循环型企业发展的新前沿。最后,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如何走上新台阶,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物质流消耗的绝对脱钩,从建构循环经济整体模式以及政府、企业、消费者、研究者等利益相关者合作推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Abstract]: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2030 United Nations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 the Paris meeting of the global agreement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circular economy has go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and is a low carbon economy as the two pillars of the green economy, in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olicy research mainstream. Over the past 10 years, by the development cycle China economic stimulus, especially European countries abroad in order to occupy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the economy to strengthen the gree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ircular economy, innovation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policy, business practice and achiev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results. This in turn can Chinese future to promote and deepen the circular economy incentive effect. This paper from three aspects a summary and review of progress and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last 10 years. Firstly, it pointed out that circular economy from the budding thought 60 years ago, after the past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in the government, promoting specialized organizations and academic research in a variety of forces, is entering the third wave surge high and sweep forward. Secondly,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past 10 years, European countries in the field of circular economy, pointed out that the theory of circular economy is integrated with practice, systematic tendency, important as EMF put forward a system model of circular economy; strategy implemented to reduce the waste of waste prevention and governance to transition from an important, such as the European Union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package; emphasis on circular econom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s in twenty-first Century, important as Accenture proposed five types of recycling enterprises among them, the product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platform and the sharing economy is becoming the new frontier of circular economy of enterprise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How to go 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China new level, how to realize the absolute decoupling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sumption of material flow,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mode and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consumers, researche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to promote cooperation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稳态经济理论的低碳竞争力研究”(批准号:7117315)
【分类号】:F124.5
【正文快照】: 2016年是联合国实施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起始年,也是循环经济发展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版本提升年。一方面,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从2006年作为国家行动纳入十一五规划进行体制化推进,到现在已经有了10年的经历和成就,进入十三五规划需要思考如何在生态文明大背景下更上一个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Background, Pattern and Policy of China for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诸大建;;最近10年国外循环经济进展及对中国深化发展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08期

2 杨晓梅;;浅析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志能;何谓循环经济[J];西南造纸;2001年03期

2 刘巧;迎接“循环经济”的到来[J];广东经济;2001年01期

3 冯良;关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广西节能;2002年04期

4 李剑;;人与自然在循环经济中握手[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2年22期

5 ;何谓“循环经济”[J];求知;2003年02期

6 冯之浚;″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05期

7 冯久田,尹建中,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2期

8 ;环保总局四大措施推进循环经济[J];化工管理;2003年11期

9 田丁;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关系如何?[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3年03期

10 夏青 ,翟昕;必须从全局的高度上认识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环保新型青钢[A];山东金属学会第五届冶金能源学术委员会换届暨冶金企业节能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经验交流材料[C];2009年

2 刘国才;;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范小克;;发展中国特色循环经济(一)——兼论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层面[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4 范小克;;发展中国特色循环经济(二)——运用“和谐技术”建设“和谐工程”[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5 钱进强;;试论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我国循环经济2008年发展报告[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08年)[C];2009年

7 王厚亮;;贯彻循环经济理念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合肥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实践[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岑生;;竖立循环经济理念 创建生态示范行业[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9 诸大建;;在新发展观的平台上认识和发展循环经济[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海峰;马重芳;吴国蔚;陈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揽月;省政协力促循环经济发展[N];安徽日报;2007年

2 来有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及解决对策[N];鞍山日报 ;2007年

3 赵云旗 申学锋;推进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N];中国财经报;2007年

4 市政协委员、省委党校副校长 马克;建立宏观支撑体系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长春日报;2007年

5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宋建生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干事 代琳琳;培育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众意识[N];长春日报;2007年

6 李东升;用制度保障循环经济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潘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难在何处[N];中国化工报;2007年

8 记者 赵晓;浙江张扬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于平;循环经济需要推力[N];中国环境报;2006年

10 杨涛;循环经济不只是一种经济模式[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黎雪林;我国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评价与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曹旭;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4 冯南平;循环经济的若干运行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5 王晶;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模式及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岩;日本循环经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泽宇;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与布局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孙育红;循环经济引论[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宾;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夏鹏;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3 朴明洵;韩国与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合作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4 王梅凌;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刘青;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隋欣;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建治;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及政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8 郑欣;循环经济法制相关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9 高丽丽;循环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潘晨;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分析及我国策略[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9年



本文编号:1375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375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a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