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4 03:44

  本文关键词: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 出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城镇化 产业集群 耦合 技术创新


【摘要】:城镇化对技术创新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影响机理。从协同学来看,城镇化和产业集群是区域中相互作用的两个系统,二者"耦合"作用表现为正反馈或负反馈,前者相互促进,后者相互限制。理论上,二者的耦合度高,有利于创新要素的融合及协同,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反之,二者的耦合度低,则会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为此,通过构建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模型,基于江苏省13个地市的历史数据,采用GMM法实证城镇化与产业集群耦合影响技术创新的理论假设。结果表明:提高城镇化与产业集群耦合水平会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正面影响,且二者的耦合水平对技术密集行业和劳动密集行业的创新效率影响显著,对资本密集行业的影响较弱。
[Abstract]:Urbanization has a more complex influence mechanism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 are two systems that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region, and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m is either positive feedback or negative feedback. The former promotes each other and the latter restricts each other. Theoretically, the coupling degree of the two is high,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innovation elements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w degree of coupling between the two will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refor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 coupling model,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GMM method i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that the coupling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affec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mproving the coupling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coupling level of the two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intensive and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while the impact on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is weak.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商学院;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FDI在所嵌入产业集群中的知识转移和溢出效应研究”(项目编号:701731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企业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嵌入与升级研究”(项目编号:7137316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4.3;F299.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通过内部的知识、技术、信息流动和共享,提升技术创新效率。但近年来,一些曾经繁荣地方的产业集群却发展停滞或萎缩,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产业集群缺乏创新能力,这又与产业集群脱离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那些依托于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壮雄;李莹莹;;资源配置的“跷跷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11期

2 刘航;孙早;;城镇化动因扭曲与制造业产能过剩——基于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11期

3 陈斌;;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及其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20期

4 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两极化倾向与规模格局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3期

5 丁守海;;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6 蓝庆新;陈超凡;;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财经研究;2013年12期

7 姚士谋;李广宇;燕月;陈爽;陈振光;;我国特大城市协调性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究[J];人文地理;2012年05期

8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9 姜磊;季民河;;城市化、区域创新集群与空间知识溢出——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实证[J];软科学;2011年12期

10 黄瑞芬;王佩;;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丽;;赤峰市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16期

2 宋丽敏;;城镇化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吗?——基于1998-2014年30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08期

3 曾鹏;向丽;;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地区差异[J];人口与经济;2017年04期

4 卢杰;闫利娜;;乡村文化旅游综合体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评价模型构建——以江西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7年07期

5 蔡维琼;;湖北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14期

6 王一惠;;基于模糊测度的城镇化水平折中比值评价法[J];统计与决策;2017年13期

7 冷智花;付畅俭;;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区域效应异质性研究——基于1990—2012年284个城市的经验数据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8 于平;盖凯程;;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基于ESDA方法的实证分析[J];武汉金融;2017年07期

9 刘航;孙早;;要素扩张、行业特征与产能过剩——对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调节效应的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17年04期

10 李士梅;尹希文;;创新模式、城镇化与工业企业产能过剩治理研究[J];求是学刊;2017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壮雄;杨扬;;大城市的生产率优势:集聚与选择[J];世界经济;2014年10期

2 周瑞辉;廖涵;;所有制异质、官员激励与中国的产能过剩——基于一个DSGE框架的扩展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4年03期

3 戚晓旭;杨雅维;杨智尤;;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02期

4 冯俏彬;贾康;;投资决策、价格信号与制度供给:观察体制性产能过剩[J];改革;2014年01期

5 丁守海;;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6 李子联;;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7 高春亮;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趋势预测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3年04期

8 王颂吉;白永秀;;城市偏向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13年07期

9 祝辉;;新形势下特大城市概念的再解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02期

10 郑有国;魏禄绘;;中国城市化曲折进程原因探析[J];亚太经济;201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的城市竞争力战略[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06期

2 胡宇辰,吴群;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职能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11期

3 张平;政府在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04期

4 杜江波;薛秀清;;产业集群和行业协会的组织化私序[J];特区经济;2006年05期

5 廖果;;行业协会促进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年10期

6 周均旭;胡蓓;;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力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36期

7 郭鹏;付军利;;产业集群的识别研究[J];价值工程;2008年04期

8 宋来胜;;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8年20期

9 叶宝忠;李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8期

10 吴波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景元;马建兵;;浅析节约型产业集群的构建[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2 ;贵州产业集群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楠;陈健;;中国绿色发展的高科技产业支撑——基于生物产业集群及竞争力的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4 陈柳钦;;以产业集群引导城市功能优化[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文平;魏露露;;基于资源灰度分析的产业集群功能升级关键环节识别[A];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朱玉林;;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产业集群成长健康度评价研究[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乔丽;张可明;;产业集群与城市物流发展耦合机理分析[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资管理与营销暨物资流通系统理论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詹伟;;浅谈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9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杨树青;;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与物流配送相关问题的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清敏 见习记者 马连鹏;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的源泉[N];大连日报;2005年

2 本报通讯员 陈雷 任雅园 孙翠;快速形成的产业集群[N];济宁日报;2013年

3 永济市市长 廉广锋;科学规划布局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N];运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夏凌;产业集群背后的市场力量[N];中华工商时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明慧;产业集群不是简单归大堆[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钟欣;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N];中国改革报;2005年

7 钱志新;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N];证券日报;2003年

8 钱志新;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新亮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9 翟慎良;用“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强身”[N];新华日报;2004年

10 谭刚;产业集群与宽城区的产业发展[N];长春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耀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杜心灵;资源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于海瀛;系统视角下产业集群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刘翠娥;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郑才林;生产性服务对不同阶段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孙霞;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周均旭;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陈娆;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张伟;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徐维祥;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腾云;产业集群空间网络布局与竞争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2 胡健歆;产业集群发展的和谐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佳;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4 郭红莲;宜春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5 李鹏飞;城市群—开发区—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梁东方;知识溢出效应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影响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7 宁大千;吉林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5年

8 苏然;产业集群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9 江贝;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10 吴姗;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物流发展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76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376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7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