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征税方式转变与地区福利增进
本文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征税方式转变与地区福利增进 出处:《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力流动 消费税 增值税 效率水平 公平状况
【摘要】:研究目标:在劳动力流动程度的不同阶段研究税率结构变化与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构建了征税方式转变与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两地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理论模拟,采用面板门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随着劳动力流动程度的提高,在保持宏观税负不变下由增值税转为消费税的税率结构变化可以提升效率水平和改善公平状况。其中征税方式转变对于效率的正影响越来越大,对于公平的影响也由负转正,劳动力流动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研究创新:结合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进行消费税和增值税的税收扭曲效应差异机制的比较研究。研究价值:统筹协调税制结构改革与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动与税率结构优化,实现福利增进的双重红利。
[Abstract]:Research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tax structure and efficiency and equity at different stages of labour mobility. Th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wo regions is constructed to simulate the change of taxation mode and the movement of labor force across regions. Using the panel threshold model to empirical test. The study foun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labor mobility. The change of tax structure from value-added tax to consumption tax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level and improve the fairness under the same macro tax burden, among which the change of taxation mode has more and more positive effect on efficiency. The impact on equity has also chang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threshold effect on labor mobility. Research innovation: combin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labor mobility to compare the tax distortion mechanism between consumption tax and value-added tax. The reform of tax system structure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should be coordinated as a whole. Promote labor mobility and tax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realize the double dividend of welfare enhancement.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SH024)的资助
【分类号】:F127;F249.2;F812.42
【正文快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现行税制格局的失衡问题也愈加突出。2014年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三大主要间接税种中,消费税占三大间接税比重的15%左右。随着我国“营改增”的逐步推进,营业税逐渐转为增值税,将使得增值税与消费税在间接税结构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于印发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J];劳动理论与实践;2000年06期
2 刘晓英;;关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8年07期
3 刘强;翟印礼;;小城镇建设中的劳动力流动网络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年06期
4 侯晓莉;;当东西欧相遇——欧洲劳动力流动状况[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08期
5 龚莉;;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年21期
6 龚莉;;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年19期
7 张利萍;邸敏学;燕晓飞;;国外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互动及其启示——以英国、美国和德国为例[J];理论探索;2008年01期
8 姚旦杰;;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5期
9 刘晓英;;我国广义劳动力流动的两种形态[J];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04期
10 刘晓英;;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劳动力流动[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2 周重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扩大的悖论——基于两种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焦斌龙;孙晓芳;;自主性流动:我国劳动力流动新阶段[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2):——稳中求进的中国经济[C];2012年
4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何一鸣;李萍;;劳动力流动与二元经济收入差距变迁——一个动态化模型及其在中国的检验与修正[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7 吴克明;;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何一鸣;李萍;;劳动力流动与二元经济收入差距变迁——一个动态化模型及其在中国的检验与修正[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童玉芬 王红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1年
2 高岩辉 刘科伟 张晓露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劳动力流动迁移理论的主要流派[N];中国人口报;2009年
3 肖卫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记者 张小溪;美国劳动力流动规模逐年减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裴建素;探求劳动力流动新趋向[N];石家庄日报;2011年
6 宋蕾邋王羚;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7 张尼 编译;欧盟成员国劳动力流动有待加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李小彤;促进劳动力流动 均衡养老负担[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云章;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马少晔;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再检验[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黄敦平;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4 姜乾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5 张爱婷;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春招;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许华;中国制造业转移与劳动力流动的空间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3 赵炯;外资区域转移、集聚对我国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张骐;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5 胡勇;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力流动相互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6 敖梦娅;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D];西南大学;2016年
7 刘东阁;劳动力流动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互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8 马中姝;城镇化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6年
9 高晶晶;劳动力流动与江苏经济的空间非均衡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10 周一娜;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82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382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