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数据环境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精细化评价——以南京市为例
本文关键词:新数据环境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精细化评价——以南京市为例 出处:《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土地的有效供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资源约束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本研究从丰富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和拓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两方面,在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集成表征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人口聚集、城市功能活力的新数据来源,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精细化评价框架,并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实现1km*1km空间格网下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集成城市活力的评价框架,丰富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新的数据来源和可靠的数据质量为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精细化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2)与传统集约评价结果相比,在新的评价体系下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有所提升。处于高度集约、中度集约、一般集约利用水平的土地面积比例分别为6.21%、63.20%、30.59%;(3)引入城市活力评价后,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由单一高值模式转向多组团共同发展模式,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凸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以及新城区。发展中的新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主城周边外围城区核心区内的土地利用也呈现较高的集约水平。
[Abstract]:Land is the foundation of urba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urban land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nsive land use is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from two aspects: enriching the intension of intensive land use and expand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intensive land use. Integrating the new data sources representing urban infrastructure, urban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and urban functional vitality, a detailed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urban land is established, and Nanjing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area.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1 km / 1 km space grid is reali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1: 1) integrates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urban vitality. It enriches the intension of intensive use of urban land. New data sources and reliable data quality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fine evaluation of intensive use of urban l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int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level of intensive land use in Nanjing has been improved under the new evaluation system. The proportion of land area of general intensive utilization level is 6.21 and 63.20 respectivel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urban vitality evaluati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intensive land use in Nanjing changed from a single high-value model to a multi-group common development model.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intensive land use highlights that the high-value area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and the new urban area. The level of intensive land use in the developing new urban area is obviously improved. The land use in the core area around the main city also presents a high level of intensit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D06B02)
【分类号】:F299.23
【正文快照】: 0引言 和引导,以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对 的承载能力。农业利用的研究,由大卫·里卡多(David 在学术研究领域,面对人□增长与资Ricardo)于19世纪初期在地租理论中首 源紧张的现实问题,相关学者围绕土地集次提出,其认为集约利用是级差地租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瀛;刘伦伦;;新数据环境下定量城市研究的四个变革[J];国际城市规划;2017年01期
2 刘浩;马琳;李国平;;1990s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格局的时空演化[J];地理研究;2016年03期
3 龙瀛;吴康;;中国城市化的几个现实问题:空间扩张、人口收缩、低密度人类活动与城市范围界定[J];城市规划学刊;2016年02期
4 郭欢欢;张孝成;李仕川;;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适度指标标准化方法改进研究——以人口密度指标为例[J];地理科学;2016年03期
5 丛东来;邱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效率的时空耦合关系——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5年06期
6 叶浩;庄大昌;杨蕾;;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10期
7 吴嵩;姜琦刚;;基于RS和GIS的小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S1期
8 甄峰;王波;;“大数据”热潮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地理研究;2015年05期
9 鲁晓军;门坤玲;翁一峰;;新城区建设的空间尺度问题与改进策略刍议[J];城市规划;2015年04期
10 柴彦威;申悦;陈梓烽;;基于时空间行为的人本导向的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J];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红;张晓玲;;安徽省城镇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化的动态响应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12期
2 全诗凡;武亚斌;罗宏翔;;京津冀区域经济影响的乘数、反馈与溢出效应[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07期
3 王温鑫;金晓斌;杨绪红;龙瀛;周寅康;;新数据环境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精细化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06期
4 宋雪涛;蒲英霞;马劲松;陈刚;;基于路网的城市子区域提取技术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7年06期
5 王群;王万茂;金雯;;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综述与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S1期
6 钟炜菁;王德;谢栋灿;晏龙旭;;上海市人口分布与空间活动的动态特征研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探索[J];地理研究;2017年05期
7 叶春姣;沙晋明;金彪;;基于GIS的网购大数据挖掘分析——以京东线上手机交易记录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8 李争义;;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年13期
9 付云芸;;谈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住宅与房地产;2017年12期
10 龙瀛;;新城新区的发展、空间品质与活力[J];国际城市规划;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忆南;金晓斌;杨绪红;龙瀛;郭贝贝;韩娟;周寅康;;清代中期建设用地数据恢复与空间网格化重建:方法与实证[J];地理研究;2015年12期
2 龙瀛;吴康;王江浩;;中国收缩城市及其研究框架[J];现代城市研究;2015年09期
3 吴康;龙瀛;杨宇;;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的局部收缩:格局、类型与影响因素识别[J];现代城市研究;2015年09期
4 杨东峰;龙瀛;杨文诗;孙晖;;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收缩悖论[J];现代城市研究;2015年09期
5 龙瀛;;高度重视人口收缩对城市规划的挑战[J];探索与争鸣;2015年06期
6 龙瀛;孙立君;陶遂;;基于公共交通智能卡数据的城市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5年03期
7 龙瀛;沈尧;;数据增强设计——新数据环境下的规划设计回应与改变[J];上海城市规划;2015年02期
8 高晓路;许泽宁;牛方曲;;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城市群边界识别[J];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03期
9 毛其智;龙瀛;吴康;;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2000年到2010年[J];城市规划;2015年02期
10 王波;甄峰;张浩;;基于签到数据的城市活动时空间动态变化及区划研究[J];地理科学;201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华东;;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港口经济;2006年03期
2 董秀茹;石水莲;王秋兵;;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6期
3 张统生;李宏军;李东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9年01期
4 李彦;欧名豪;陈哲;;基于系统观点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思考[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01期
5 陈静;付梅臣;张伟;华蓉;陶金;;南堡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6 袁旭东;武泽江;凌鑫;王亚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有关问题的思考[J];广东土地科学;2009年04期
7 童恋;袁旭东;;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有关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8 白雪;;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和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07期
9 马艳萍;;浅析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9期
10 李春华;李宁;江莉佳;张飞;;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炯;;对土地集约利用有关问题的思考[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袁新国;;开发区再开发土地集约利用策略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3 陈玮;;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管理探讨[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4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5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小敏;于少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2006中国科协年会12专题分会场第4单元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邱鹏飞;雍国玮;罗永刚;吴宁;申京诗;;城市化进程中四川省土地集约利用的探索与实践[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8 吴荣钱;;彻底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赵小敏;于少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聂燕军;任春艳;;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咨询服务[A];房地产咨询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帅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我市居西部十市第三[N];贵阳日报;2006年
2 高晓宇 彭楚舒;促进土地集约利用[N];湖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胡志喜 韩亚卿;湖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启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来建强;福建对84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黄穗诚;广东完成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N];广东建设报;2009年
6 张f 兰波 徐维锋;东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成果全部通过验收[N];东营日报;2010年
7 王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启动[N];中国证券报;2008年
8 记者 彭建基 通讯员 梁毅娟 刘强;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加快“两化”进程[N];西江日报;2013年
9 记者 董少华 实习生 王玉;我区各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率高[N];新疆日报(汉);2013年
10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 石忆邵;土地集约利用再思考[N];东方早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王长坤;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海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江立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吴苓;城市近郊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吴郁玲;基于土地市场发育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苏斌;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9 宗毅;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王广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可;贵州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2 李欣欣;低碳视角下的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付鑫;基于PSR模型的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陈威;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曾海三;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任静;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7 邓娅杰;小城镇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8 曹志超;西安市高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杨姝漫;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邓梦雪;生态农业县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协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38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43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