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退休年龄制度对家庭照料和劳动参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30 02:21

  本文关键词: 退休年龄 家庭照料 劳动参与 出处:《世界经济》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将退休制度、家庭照料和劳动参与放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通过考察制度退休对家庭照料和劳动参与的影响,对中国改革退休年龄的政策进行评析。参保职工办理退休后工作机会减少、养老金这一非劳动收入提高,个人在家庭内提供照料的可能性增加,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下降。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跟踪调查数据中处于退休年龄前后的样本,利用双变量二元选择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参保女性在办理退休手续(制度退休)后,照料概率提高34个百分点,劳动参与概率下降40个百分点;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退休对照料和劳动参与的边际效应减小。男性在制度退休后,照料概率增加13个百分点,劳动参与概率降低47个百分点。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若将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到55岁和60岁,则51-60岁女性提供家庭照料的概率将分别下降12和29个百分点。随着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需要权衡劳动供给和家庭照料之间的矛盾。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retirement system, family care and labor participation in a unified analysis framework, through the system of retirement on the family care and labor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olicy of reforming the retirement age in China.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of insured workers after retirement are reduced, the non-working income of pension is increased, and the possibility of providing care within the family is increased. The possibility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labor market is declining. This paper uses the sample of the Chinese health and old-age tracking survey data before and after retirement age, and the results of the two-variable binary selection model show that. After the retirement procedure (system retirement), the care probability of the insured women increased by 34 percentage point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labor participation decreased by 40 percentage points; With the increase of education, the marginal effect of retirement on care and labor participation decreases. After the system retirement, the probability of care increases by 13 percentage points. The probability of labour participation is reduced by 47 percentage points. When other conditions are equal, the retirement age for women is raised to 55 and 60. Women aged between 51 and 60 years would be 12 and 29 percentage points less likely to provide family care, respectively, as pension insurance coverage expanded. The late retirement age policy needs to balanc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bor supply and family car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3052,71490734) 加拿大国际经济研究中心(IDRC)对本研究的支持
【分类号】:F249.2
【正文快照】: 一引言在人口渐趋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延迟退休年龄增加劳动供给、缓 解养老保险体系的财务压力。但对这一政策有诸多争议,其中之一是认为该政策可能会影响到家庭照料供给。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参保劳动力已经占城镇部门全部劳动力的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璐;范红丽;赵娜;褚兰兰;;家庭老年照料对女性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2016年03期

2 刘岚;齐良书;董晓媛;;中国城镇中年男性和女性的家庭照料提供与劳动供给[J];世界经济文汇;2016年01期

3 刘娜;Anne de Bruin;;家庭收入变化、夫妻间时间利用与性别平等[J];世界经济;2015年11期

4 张川川;;城镇职工退休后就业行为:基本事实和影响因素[J];劳动经济研究;2015年03期

5 邹红;喻开志;;退休与城镇家庭消费:基于断点回归设计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5年01期

6 李宏彬;施新政;吴斌珍;;中国居民退休前后的消费行为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5年01期

7 余央央;封进;;老年照料的相对报酬:对“护工荒”的一个解释[J];财经研究;2014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桐语;杨春燕;陆健美;宋健美;朱彩红;;南通市养老机构护理员工作满意度及离职意愿相关性分析[J];护理研究;2017年18期

2 石贝贝;;我国城乡老年人口消费的实证研究——兼论“退休—消费之谜”[J];人口研究;2017年03期

3 赵伟锋;;健康冲击、家庭支出结构与农户收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4 王稳;张运智;;基于部分保险假说的居民风险分担能力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7年03期

5 李超;罗润东;;老龄化、隔代抚育与农村劳动力迁移——基于微观家庭决策视角的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年02期

6 李萌;;基于职业化与差异化的养老护理员开发与管理探究——以成都医养融合机构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7年06期

7 王旭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提升农民消费水平了吗——来自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7年01期

8 董夏燕;臧文斌;;退休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7年01期

9 邓婷鹤;何秀荣;;退休对男性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断点回归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6年06期

10 张志远;张铭洪;;Will Postponing Retirement Age Affect Youth Employment?——A Perspective Differentiating Workforce Education Levels[J];China Economist;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范红丽;陈璐;;替代效应还是收入效应?——家庭老年照料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15年01期

2 刘柏惠;;我国家庭中子女照料老人的机会成本——基于家庭动态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4年05期

3 马焱;李龙;;照料老年父母对城镇已婚中青年女性就业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1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宝;中国退休年龄改革的时机和方案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01期

2 崔凤垣;半边天的太阳能否晚一点下山——谈两性退休年龄差异对女性的影响[J];职业;2001年04期

3 潘锦棠;世界男女退休年龄[J];人口与经济;2002年01期

4 靳军;;退休年龄男女应当一样[J];劳动理论与实践;2002年02期

5 尹代清;;也谈退休年龄改革[J];劳动理论与实践;2002年06期

6 潘锦棠;男女退休年龄问题研究(三篇)[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7 孙玄;关于退休年龄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5年03期

8 宋丰军;;延缓退休年龄政策应稳健推行[J];决策探索;2006年02期

9 ;为什么不对退休年龄进行调整[J];四川劳动保障;2006年06期

10 邵国栋;翟晓静;;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现行退休年龄规定[J];未来与发展;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胡伟略;;逐步推迟退休年龄是现代化发展必然趋势[A];农业与现代化——第十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贾丽萍;;“新农保”下农民退休年龄的调整及其可适性研究[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林忠晶;龚六堂;;退休年龄、教育年限与社会保障[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4 王君莉;唐莎莎;;基于和谐老龄化背景下的退休年龄问题探讨[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曲双石;;中国“内退”制度下职工最优退休年龄分析: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范仲文;汪浩;;“统一兼顾弹性退休”,科学公正的改革抉择[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3年

7 王莉;;延长退休年龄难解养老资金短缺问题[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婉;寿命不断延长 各国酝酿提高社会福利退休年龄[N];中国社会报;2008年

2 刘兵 武洁 陈开冬;退休年龄推迟至65岁是否行得通[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英国或废除退休年龄[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记者郭萍;退休年龄不可能延长[N];中国老年报;2010年

5 ;西班牙退休年龄由65岁升至67岁[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记者 姚琳;我区调整高级专家退休年龄[N];广西日报;2012年

7 于文军;推迟退休年龄不宜“一刀切”[N];大连日报;2012年

8 于文军;推迟退休年龄不宜“一刀切”[N];珠海特区报;2012年

9 陈英凤;延长退休年龄不宜一刀切[N];中国审计报;2012年

10 东航金融研发中心副总经理 廖料;退休年龄:应综合考虑隐性工作[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苗红军;中国城镇职工推迟退休年龄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闻莺;延长退休年龄方案的比较与优化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2 李捷;延长退休年龄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张力文;基于OLG模型体系的最优退休年龄延迟方案选择[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4 李楠;延长退休年龄对城镇就业的影响及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5 陈熠琳;上海柔性退休政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艳;完善我国弹性退休法律制度探讨[D];苏州大学;2015年

7 梁世园;我国退休年龄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D];海南大学;2016年

8 陈丹凝;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政策对就业的影响[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9 罗秀秀;我国退休年龄弹性调整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宿丹萍;西藏退休年龄政策研究[D];西藏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4750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4750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a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