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障性住房体系的演进、特点与方向
本文选题:保障性住房 切入点:保障房建设 出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保障房实物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体系的建设、管理和运营出现了诸多问题,同时社会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回顾过去20年间,中国保障房体系经历了酝酿、平淡、高潮、调整四个时期,整个演化过程呈现出组织方式松散、政策目标过多、建设经验难以制度化、功能定位模糊等特征,这些特征是没有廓清思路的表现。因为无论是在建设大面积铺开之前还是之后,政府都没有对“什么是保障房”、“为什么建保障房”、“它有什么作用”等基本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因此建议,除了在技术层面上完善具体制度设计之外,还要使政府认清保障房的性质,厘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责任分配,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一以贯之的政策理念,为构建高效、公平、可持续的保障房体系铺平道路。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eat efforts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indemnificatory apartment's physical quantity has increased at an astonishing rate, but in contrast to this, there have been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al effect is also unsatisfactory. Looking back at the past 20 years, China's indemnificatory apartment system has experienced four periods of brewing, bland, high tide and adjustment. The whole evolution process shows loose organizational style and too many policy objectives.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is difficult to institutionalize, and features such as vagu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re not clear about the way of thinking, because whether before or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a large area spread out, The government has not fully demonstrated the basic issues such as "what is indemnificatory apartment", "why set up indemnificatory apartment" and "what role it plays".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addition to perfecting the specific system design at the technical level, We should also make the government recognize the nature of indemnificatory apartment,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clarify the dis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develop consistent policy concepts on this basis, in order to build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A sustainable indemnificatory apartment system paves the way.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分类号】:F062.6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会议上半场问答[A];2011年秋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27期)[C];2011年
2 郑涛;;保障房住区使用的评估体系研究——基于扬州市中心城区已建保障房调研的分析[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居住区规划)[C];2014年
3 黄灵;张德海;陶帅;;预制装配式建筑在保障房中的应用意义[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2年
4 陈杰;;中国保障房建设中的几点理论探讨——“保障房”应该正名为“公共住房”[A];转型·创新·改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12年
5 陈刃心;;福州市节能省地型保障房建设的运行与思考[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章毓婷;王承慧;;南京南湾营保障房社区商业设施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居住区规划)[C];2014年
7 平新乔;;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标模式探讨[A];2011年秋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27期)[C];2011年
8 陈旭;;保障房与低收入工作的空间不对称性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9 张曙光;;由市场提供廉租房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A];当前形势与改革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1年
10 翟坤;卢嘉;梅荣利;;多元化的保障房动态链模式与选址规划研究——以滨海新区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平;社会保障房建设应防止“变味”[N];福建工商时报;2007年
2 记者 刘家铭 祁正华;福州全面启动社会保障房建设[N];福州日报;2006年
3 吴国文;保障房:打造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石[N];中国建设报;2008年
4 记者 朱竞若 余荣华;福建保障房资格不再“一定终身”[N];人民日报;2009年
5 成露;谁把保障房变成牟利房[N];工人日报;2009年
6 法官 庾向荣;最困扰保障房的并非什么乱吐痰[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广东建设报记者 黄穗诚 通讯员 胡X 慧;六项违规行为将被收回保障房[N];广东建设报;2010年
8 冯海宁;严惩骗房者才能保证保障房分配公平[N];中国商报;2010年
9 张君明;保障房应先保无车家庭[N];中国建设报;2010年
10 鲁平;保障房不变质,严监管是关键[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贾春梅;我国保障房有效供给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谢义维;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及中国的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袁博;我国保障性住房基金运行及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靖;保障房建设过程质量控制与政府监管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宋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保障房建设运营法律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顾非;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的效用评价[D];河北大学;2015年
4 申广辉;保障性住房融资法律问题探析[D];河北大学;2015年
5 赵成臣;应用岭南传统宜居策略的保障性住房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南锦顺;保障性住房建设多元化融资模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7 亢双双;北京市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财政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李康;基于混合多元居住模式的保障房建设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唐龙;基于混合居住理念下的西安保障房住区建设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10 祝肖;绿色保障房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92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592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