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视觉下我国煤炭、石油与可再生能源的替代
本文选题:可再生能源 切入点:能源替代 出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使用1970~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低碳情景下我国煤炭、石油与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替代。[方法与结果]单位根检验显示各变量是一阶单整Ⅰ(1)。Johansen协整检验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FMOLS回归表明,GDP、煤炭消费和石油消费会提高CO2排放量,可再生能源消费会降低CO2排放量。长期内,GDP、煤炭、石油、可再生能源消费与CO2排放之间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短期内,可再生能源消费与GDP、CO2排放之间存在着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煤炭、石油消费是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单向Granger原因。GDP是煤炭消费、CO2排放的单向Granger原因。石油消费是GDP的单向Granger原因。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显示,实行从煤炭、石油消费到可再生能源的燃料替代将会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可持续性。[结论]基于上述实证研究,提出建立激励机制,实现可再生能源对煤炭、石油的替代,转变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和石油消费比例,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建立硬性约束,提高环境可持续性等建议。
[Abstract]:[objective] using the time series data from 1970 to 2013, the coal in China under low carbon scenarios was analyzed. Consumption substitution of Petroleum and Renewable Energy. [methods and results] the unit root test shows that the variables are first-order univariate I + 1. Johansen cointegration test shows that there is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bles. FMOLS regression shows that CO2 emissions are increased by coal consumption and oil consumption.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es CO2 emissions. In the long run, there is a two-way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GDP, coal, oil,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 There is a two-way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ranger CO2 emissions. Petroleum consumption is the unidirectional Granger cause of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Granger is the unidirectional Granger cause of CO2 emission from coal consumption. Oil consumption is the unidirectional Granger cause of GDP. Fuel substitution from petroleum consumption to renewable energy will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mprov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above empirical research, an incentive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realize the substitu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to coal and oil. It is suggested to chang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coal and oil consumption, develop and utilize renewable energy, set up rigid constrai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improv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碳减排约束下的碳税经济效应研究”(15BGL14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府R&D资助政策工具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10YJC790005)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我国城镇化、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减排动态关系研究”(KYZZ15_0 106)
【分类号】:F224;F4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我国加速建设可再生能源商业化能力项目[J];电力情报;2000年03期
2 ;国际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在桂林举行[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0年03期
3 黄金煌;福建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十五”发展思路[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0年01期
4 周光明;中美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在美国举行[J];能源工程;2000年03期
5 ;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三类扶持政策[J];能源工程;2000年06期
6 ;什么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J];能源工程;2000年06期
7 朱俊生;加速中国可再生能源商业化能力建设项目[J];太阳能;2000年03期
8 ;农村可再生能源国际研讨会在桂林召开[J];小水电;2000年04期
9 ;今后5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我国能源发展重点[J];电力建设;2001年09期
10 白衫;水电是廉价的可再生能源,极具获利能力[J];江西电力;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青岛市可再生能源协会成立[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赵刚;;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A];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关于印发郑州市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意见的通知[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4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市全面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意见的通知(宿政办发[2009]184号)[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5 周凤起;;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第十届学术年会热电专委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6 胡桧;钟挺;郑戈;;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常见利用形式分析[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俞善庆;;上海可再生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8 连璞;曹海霞;;完善政策体系 助推山西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A];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洪磊;贾峰;吴克;;德国可再生能源现状及其配套法规建设[A];安徽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启动[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欣忆;部分国家和组织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N];中国电力报;2005年
2 徐清军;英国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胡锦涛主席给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的致辞[N];人民日报;2005年
4 雅俊;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尚需解决一些问题[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5 张楠;财税政策如何助推可再生能源[N];中国财经报;2006年
6 董克伟;发展可再生能源避免唱“独角戏”[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钱敏;可再生能源:石油和化工企业商机何在[N];中国化工报;2006年
8 田春 李月;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N];中国环境报;2007年
9 刘纯银;科学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7年
10 记者 刘荣慧;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关政策细则有待完善[N];中国建材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栗宝卿;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2 宋辉;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曹卫兵;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高新宇;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5 胡丽霞;北京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6 李璐;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影响的分析模型及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陈军;中国非可再生能源战略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8 黄s,
本文编号:1642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642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