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与InVEST模型的重庆市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经济效益损益研究
本文选题:景观格局变化 切入点:生态经济效益 出处:《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年来,大规模的城镇化开发建设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可视化手段对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经济效益定量评估可为权衡经济收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损失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利用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土壤数据、高程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InVEST 3.3.1、Arc GIS 10.1、SPSS 19.0等软件在对研究区2000、2005、2010、2015年四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城镇化用地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对生物栖息地、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固碳、调节气候、净化环境6类生态效益和第一产业、二三产业2类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对比分析研究区各个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五大功能区、39个区县在2000、2005、2010、2015年四个时期的生态经济效益时空变化情况。最后利用城镇化景观格局变化情况与生态经济效益结果叠加分析,得到城镇化进程对研究区各个生态经济效益损益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15年研究区林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呈增加趋势,耕地、草地有所减少,研究区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化、破碎化、空间分布比较分散。城镇化扩张主要以占用耕地和林地为主,且占用林地的比例越来越大。(2)15年间研究区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高达0.9674,生境质量出现两极分化,生物栖息地总价值整体上呈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91.77亿元增加至94.21亿元。东南部、东北部生物栖息地价值较高,中西部地区生物栖息地价值较低。(3)研究区土壤保持量高值区集中在大巴山-巫山-七曜山-武陵山一带,中西部区域为土壤保持量低值区。15年间土壤保持量和土壤保持价值分别增加了2.39×108t和62.14亿元。(4)研究区东南部、东北部水源涵养价值整体较高,中西部区域水源涵养价值较低。15年间水源涵养量、水源涵养价值分别增加了28.55×108m3、1013.14亿元。(5)研究区固碳量高值区集中在海拔较高、植被覆盖良好的东南部、东北部山区,其余区域固碳量较低,15年间固碳量和固碳价值分别增加了0.26×108t、30.39亿元。(6)研究区各个区县的气候调节价值均呈增加趋势,15年间研究调节气候价值、净化环境价值分别增加了354.21亿元、57.33亿元。(7)第一产业高值区分布于中西部地势平坦、耕作条件较好的区域,二三产业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主城区以及各个区县建成区。研究区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均呈直线上升趋势,15年间分别增加了1269.89亿元、12556.46亿元。(8)15年间研究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均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694.18亿元、12556.47亿元;经济效益所占比例逐年增大。8类生态经济效益占比分别为:水源涵养价值二三产业价值第一产业价值调节气候价值固碳价值土壤保持价值净化环境价值栖息地价值。(9)研究区2000、2005、2010、2015年城镇化区域的生态经济价值呈直线上升趋势,分别为392.16亿元、875.50亿元、2326.88亿元、5809.23亿元,城镇化侵占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高达2211.29km2,经济生态效益总体上增加了2884.40亿元,但固碳价值、净化环境价值、栖息地价值、调节气候价值分别减少了3.19亿元、1.84亿元、2.55亿元、11.07亿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99.27;F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国山;建议开展生态经济效益讨论[J];农业经济问题;1983年06期
2 李绍东;试论生态经济效益[J];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02期
3 姜学民;;生态经济效益原理再探(续)[J];生态经济;1990年02期
4 李艳君;新技术的生态经济效益的测定[J];管理科学文摘;1994年06期
5 李艳君;俄罗斯的科技潜力:生态经济效益的测定[J];管理科学文摘;1994年07期
6 毕绪岱;应开展森林生态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调查[J];国土绿化;1994年04期
7 迟维韵;;关于森林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的几个问题[J];生态经济;1986年04期
8 徐仲敏;;城市生态经济效益及其评价计量初探[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02期
9 姜学民;;生态经济效益原理再探[J];生态经济;1990年01期
10 张陆彪;刘书楷;;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表征判断[J];生态经济;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杨;;生态经济效益分析[A];中国辐射固化研讨会’04论文集[C];2004年
2 杨荣金;傅伯杰;刘国华;马克明;张翼;;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齐瑛;马志芹;任军玲;牛玲瑞;;安阳市无公害红薯开发初探[A];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发与管理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汪正文 洪磊 孙凯旋;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路径叩问[N];宿迁日报;2014年
2 记者 汪丽军 实习生 王怡文;我省国土绿化生态经济效益明显[N];云南日报;2006年
3 简鹏羽 特约通讯员 刘晓兰;渝水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N];江西日报;2000年
4 胡蓉;大坪镇生态经济效益双赢[N];张家界日报;2010年
5 李向锋;我市农防林改造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N];通辽日报;2009年
6 梁泽义;桂平市金田林场生态经济效益双赢[N];广西日报;2009年
7 通讯员 许继昌;异龙湖生物治污项目带来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N];红河日报;2008年
8 张现民 宋玉宁;林粮间作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N];石家庄日报;2009年
9 记者 刘红星 石卫锋;莫尔道嘎森工公司生态经济效益双赢[N];内蒙古日报(汉);2001年
10 通讯员 胡祥林;东阳今春造林生态经济效益并重[N];金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升起;农产品国际贸易生态经济效益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习龙;陕西绿色建筑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2 何君;基于GIS与InVEST模型的重庆市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经济效益损益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
3 姚荣江;不同生态农业模式对流域环境生态经济效应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4 申强;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条件下生态经济效益比较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5 黄强;平顶山矿区森林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及森林生态经济效益定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6 李力;北川县退耕还林不同经营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56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656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