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PPP的政府投入研究
本文选题:医疗服务 + PPP ; 参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卫生意识也都在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疗卫生行业正在面临着不断变化和不断增长的需求,对政府的投资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新医改的诞生将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国家鼓励以多种形式开展公私合作,共同实现我国医疗卫生的发展目标和改革目标。此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医疗服务行业的PPP逐渐展开,市场的各方主体都表现出欢迎和期待。然而,在医疗服务PPP项目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却出现了落地难、运营难的局面:部分项目吸引不到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参与、部分合作医疗机构就医患者人数少导致人员设备闲置、甚至有机构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和医患矛盾,医疗服务的PPP在现实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作为合作关系的“公共方”,政府不仅是民事主体,还是行政主体,负有规则制定和政策引导的职责。“社会方”的反应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如何理解合作伙伴关系、如何看待医疗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如何运用手中的资源进行激励和约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疗服务合作项目的成败。因此,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从我国目前医疗服务PPP项目的实际困难出发,以政府投入上的问题为分析重心,在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文章从导论部分开始,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界定了论文的研究范围、概括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然后,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情况的介绍,总结了医疗服务PPP领域的研究现状,为后续本文的主要研究重点和研究结论提供了理论背景。第三章是对医疗服务PPP中的政府投入责任的理论分析。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具有不同的产品属性,相应的供给责任归属也应不同,明确哪些类型的医疗服务可以进行政府和市场合作,即PPP的应用范围是进一步研究政府投入的基础。本文是对医疗服务PPP的政府投入分析,因此第四部分介绍了我国医疗服务PPP的发展现状。医疗服务PPP与医疗市场环境有关,因此这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政策、主要问题、改革措施等,以及医疗服务PPP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再通过对我国目前医疗服务PPP的典型案例分析,指出我国医疗服务PPP面临的困境。在第四章的基础上,文章从投入的三个方面对医疗服务PPP中的政府投入进行具体分析。本文讨论的政府投入是指财政在医疗PPP中的运行模式,是财政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的制度和政策。财政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在投入时必然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则,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本文从政府投入方式、政府投入规模和政府投入效率三个角度分析医疗服务PPP的政府投入,这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五章介绍了政府投入方式的种类,包括参股项目公司、直接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政府投入方式存在的问题。第六章是对政府投入规模的分析,包括规模的衡量、规模的限制和规模的披露,以及我国政府投入规模的情况和问题。第七章是对政府投入效率的分析,包括PPP需要遵守的一般意义上的物有所值原则和医疗服务领域需要特别考虑的供给效率评价。在政府投入效率分析部分,本文同样对我国的情况和问题作了针对性分析。英国作为现代意义PPP的起源国家,在医疗服务PPP方面已经积累了很成熟的经验,也总结出了一些发展中的教训。通过对国外已有经验的分析不但有助于我国政府部门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也有利于我国避免出现国外已有的风险和问题。在对国外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上,必须要立足于我国现实国情,切忌盲目照搬照抄,尤其是对于医疗服务项目,社会文化背景和地方民情对PPP的态度尤为关键,患者通过用脚投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项目的生死,这也是医疗服务PPP项目相比于其他行业项目更加复杂的地方。完善的政府投入体系不但有助于政府部门理顺PPP的工作思路,同样有助于正确引导社会参与方行为,发挥财政“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来实现特定的国家目标。在政策建议部分,文章从政府投入的各个方面来提出政府在对医疗服务PPP项目进行投入时的建议,包括出台PPP法案和医疗服务行业的相关规则、明确主管部门间的分工和契约责任,在充分考虑医疗行业特殊性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双方的风险和收益,选择可以进行合作的领域并运用多种投入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资本行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应用物有所值原则,平衡对医疗行业的政府投入规模约束等等。除此之外,医疗服务市场相关的制度环境建设和配套政策是政府投入设计和运行的保障,包括消除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政策障碍、提供融资政策的支持等等。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可行的投入运作体系,政府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实现最优分配,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资金价值,提高政府投入的水平。本文的贡献点和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第一,医疗PPP的政府投入和普通的政府卫生投入不同,后者包括卫生转移支付制度、医院的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等内容,主要是政府部门间行为,而前者则是政府部门与社会部门的一种新型合作关系,从涉及主体、支付机制、支出范围、风险分配等角度看都是财政介入医疗领域的创新方式。因此,本文针对医疗服务行业的特点,从投入方式、投入规模和投入效率三个方面系统的梳理了医疗PPP的财政运作机制。基于医疗服务行业的特殊性,本文认为,由于我国目前医疗市场的配套制度还不完善,如事业编制制度、医生多点执业制度、定点医疗机构制度等等,因此对于医疗服务PPP项目的选择要尤为谨慎,不应盲目开展。第二,在政策建议部分,本文提出,对于医疗服务PPP项目,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进行物有所值的衡量,要充分考虑医疗服务的特点,将医疗服务的供给效率纳入到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同时,政府部门在衡量给予社会部门的收益是否能够覆盖其风险时,不应该仅仅考虑社会资本获得的直接利益,还应该将间接利益,如供应药品设备权利和土地开发权利等,一同纳入衡量的范围,将社会资本获得的综合利益与其成本相比较。对于社会资本的成本收益分析既可以帮助政府判断项目对于社会资本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又可以避免政府对社会资本的过度让利。第三,本文认为,为了防止PPP项目过于集中于某一行业,带来结构失衡,可以按照卫生部门预算占总预算的比例安排医疗PPP项目,使每一年度医疗PPP的财政支出责任占所有PPP项目支出责任的比例与卫生部门预算占总预算的比例相一致,同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 , the health and health of our country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 and the health level and health consciousness of the residents are constantly increasing . However ,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coming of the aging society , the medical and health industry is facing changing and growing demand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medical service PPP , and points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PP in medical service . Based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medical service industry ,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PPP ,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of PPP law and the relevant rules of medical service industry . It also helps to guide and regulate the social capital behavior in a wider sense . In order to prevent PPP project from being excessively concentrated in a certain industry , it should not on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direct interests of social capital , but also avoid the government ' s excessive transfer of social capital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197.1;F283;F812.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永松;梁若柽;;从托管到PPP的医改实践——记汕头潮南民生医院[J];现代医院;2013年05期
2 赵惠敏;PPP与使用粉状婴儿粉配方有关的萨卡其肠细胞感染—田纳西,2001[J];疾病监测;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艳荣;;试论我国政府信用功能建设的路径选择[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2 郭阳;;论政府信用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裴乐;;危机后的政府信用重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4 车传波;;论政府信用[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5 李晓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若干思考[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吕雪枫;;论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7 肖伟民;;关于构建以服务型为基础的“三型”政府的思考[A];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论文集(《吉林政报》2006·理论专刊)[C];2006年
8 付占娟;曹强;;县级政府信用评价体系构建初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傅琼;;开放型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康钦;;日韩政府服务中小企业的主要做法及启示[A];广西服务企业年问题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伊文媛;论政府信用[N];安徽日报;2003年
2 记者 李萍;截至目前我市下达本级及政府信用平台贷款资金10亿元[N];格尔木日报;2009年
3 闫红;政府信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N];四平日报;2010年
4 梁宵;政府信用值几何?[N];中国经营报;2013年
5 张健;“临时工”乱象透支政府信用[N];辽宁日报;2013年
6 记者 严婷;惠誉:改革可能为地方政府信用加分[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李侠;给政府信用打分遭遇“成长的烦恼”[N];金融时报;2014年
8 傅淑丽 沈群;转型期的政府信用急需“进补”[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9 郑明珍(作者单位:烟台师范学院);政府信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N];光明日报;2003年
10 李忠志;信用政府[N];河北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茜;医疗服务PPP的政府投入研究[D];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7年
2 王孝伟;政府信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章延杰;论政府信用[D];复旦大学;2005年
4 龙海波;信用政府的建构:社会资本与政府信用的关系视角[D];浙江大学;2012年
5 张鸣;政府信用与政府绩效关联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龙双喜;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创新[D];吉林大学;2013年
7 史丁莎;中国PPP市场对外开放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8 裴赓;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采购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9 孙放;中国政府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10 张婷;经济危机中的政府作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燕青;论政府信用体系的建立[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2 张楠;论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D];吉林大学;2004年
3 韩文国;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花;我国政府信用的缺失与治理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赵晨晖;地方政府信用风险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张露;我国镇一级政府采购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许英;省直管县背景下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杜子超;环境风险中政府信息公开与信任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田娇娇;基于公平与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政府责任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10 梁程;公私合作制中政府监管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54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75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