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本文选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 新型城镇化 ; 参考:《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年03期
【摘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当前土地管理学的核心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与熵权的综合确权法,基于协调发展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探讨2011—2014年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呈逐步优化趋势。(2)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关系片状分区特征明显,鲁东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形成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为核心的协调发展度"高峰区";鲁中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但优化趋势显著;鲁西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协调发展优化速度相对缓慢,属于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双低"区域。(3)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往往并非同步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总体上超前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Abstrac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urban land and new urbanization is the core problem of current land management.Based on the method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entropy wei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urban land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2011-2014 is discussed based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and relative development degree model.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is the highest in the east of Shandong Province, forming the "peak area" with Jinan, Qingdao, Yantai and Weihai as the co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middle of Shandong is not high, but the trend of optimization is remarkable.The lev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Shandong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speed of optimiz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slow.It belongs to the "double low" area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are not always synchronized, and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degree is generally ahead of the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作者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5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6YJCZH034)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晓u&;向微;石世英;;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以贵州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6年06期
2 伍艺;杨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产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机制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23期
3 王雨竹;徐培玮;;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6年01期
4 杨洋;王晨;章立玲;何春阳;;基于国家规划的新型城镇化状态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经济地理;2015年07期
5 崔木花;;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经济地理;2015年07期
6 李佳佳;罗能生;;城镇化进程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双门槛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2015年07期
7 张惠;;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发展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8 张超;李丁;魏秀梅;张洁;;西北河谷型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9 刘学;孙泰森;;山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5年02期
10 王云霞;南灵;;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庆;姜博;米媛;孙研;韩怡;;长江中上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及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分异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5期
2 邓晴晴;李二玲;;中原城市群县域城镇化水平时空演变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3 李晓庆;姜博;初楠臣;;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分析——以我国三大城市群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年07期
4 冷智花;付畅俭;;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区域效应异质性研究——基于1990—2012年284个城市的经验数据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5 许辉云;郑涵丹;伍蕾;;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以长江中下游六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6 张雅杰;林海燕;;浙江省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耦合关系[J];地理信息世界;2017年03期
7 吴红;张晓玲;;安徽省城镇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化的动态响应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12期
8 赵小风;楼佳俊;黄贤金;姚丽;赵栻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进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06期
9 孙丽萍;杨筠;;中国西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的时空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年03期
10 李晓庆;姜博;初楠臣;;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竟虎;胡艳兴;;中国城市群“四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J];城市问题;2015年08期
2 张荣天;焦华富;;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7期
3 王怡睿;石培基;潘竟虎;胡艳兴;;甘肃省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J];中国沙漠;2015年04期
4 张惠;;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发展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5 苏昕;段升森;张淑敏;;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东岳论丛;2014年10期
6 张春燕;;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4年14期
7 宁娜;舒和平;刘东飞;马金珠;;基于熵权和模糊评判的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8 何礼;;四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06期
9 范辉;刘卫东;吴泽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的时空演变——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4年06期
10 王少剑;方创琳;王洋;;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J];生态学报;2015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光华;;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06期
2 毕筱奇;;新型城镇化如何突破[J];人民论坛;2010年30期
3 包礼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助推全民创业——江西省兴国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J];老区建设;2010年21期
4 杨焕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年07期
5 ;山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城市规划通讯;2011年10期
6 陈强;庄国良;江建国;;建设文化生态名城——抚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做法[J];当代江西;2011年06期
7 楚爱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1年08期
8 赵红;;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分析——以泰安市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王明瑞;;关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1年21期
10 康桂芬;刘娟;;河北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选择[J];领导之友;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澄;陈锦富;;重构制度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湖北省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郭宇;;论筠连县新型城镇化建设[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婧翱;;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志慧;刘山;;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下的制度重构[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丁少群;;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难点及对策[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明泽;;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志;;解读新型城镇化[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8 ;第四十五期 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9 汤文华;;强化创新驱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10 陆晶晶;;智慧城市助力上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军 记者 廖琴;共论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N];广安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华北;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N];上饶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辉 实习生 于茜茜;新疆新型城镇化规划呼之欲出[N];新疆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 王纪洪;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示范[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胡敏华 吴瑕 记者 范嘉欣;昌南组团新型城镇化示范镇第二批项目开工[N];南昌日报;2010年
6 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沈雯;湖北提出新型城镇化目标[N];农民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陈岩;张通与网友在线聊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员;抓扩容 促提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N];团结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N];克孜勒苏报(汉);2011年
10 记者 唐正鹏 通讯员 张永斌 鲁迎春;州住建局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谋划新年工作[N];团结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栋林;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刘升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李新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证[D];华侨大学;2015年
4 孙彬;天津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策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5 曹丽;我国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6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7 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9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10 王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赵文忠;基于参与主体视角的丽水莲都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曹尤;拉萨市新型城镇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西藏大学;2015年
7 李顺飞;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尹兆钊;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9 徐天帅;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10 徐国平;低碳发展视阈下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56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756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