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及收敛性分析
本文选题:新型城镇化 + 地级及以上城市 ; 参考:《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各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本文基于2003-2012年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从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一体化四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并结合ESDA-Arc GIS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城镇化均值表现为东部全国中部西部,增长幅度表现为西部全国东部中部;(2)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表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梯度变化规律;(3)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β收敛,在增加空间因素后,城镇化水平的绝对收敛速度明显加快,稳健性也大大提高,从条件β收敛分析来看,人均GDP和非农人口比重2个因素是促进我国各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经济增长与市民化的空间联动是实现中国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Abstract]:New urbanization is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various regions is the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286 cities at prefectural level and above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12,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new urbanization index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economy, society, ecology and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pplies entropy method to evaluate the new urbanization level of each city.Combined with ESDA-Arc GIS and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尾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urbanization level in China a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obviously on the ri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s obvious, and the average urbanization is shown as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country.The growth range is as follows: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pat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in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gradient law of "east high and west low" is obvious. (3) there is 尾 converg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ype urbanization in China.After adding spatial factors, the absolute convergence rate of urbanization level is obviously accelerated, and the robustness is greatly improv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ditional 尾 convergence analysis,GDP per capita and the proportion of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spatial linkage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is the key factor to realiz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青海省海东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局;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42)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61028)资助
【分类号】:F29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金川;陈守强;;中国城市群等级类型综合划分[J];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03期
2 马卫;白永平;张雍华;周鹏;牛宗斌;冯海红;;2002—2011年中国新型城市化空间格局与收敛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5年02期
3 陆大道;陈明星;;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J];地理学报;2015年02期
4 贾琦;运迎霞;尹泽凯;;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耦合分析——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4年08期
5 陈忠暖;高权;王帅;;中国省际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4年06期
6 李树;鲁钊阳;;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收敛性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03期
7 姚士谋;张平宇;余成;李广宇;王成新;;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年06期
8 李裕瑞;王婧;刘彦随;龙花楼;;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年02期
9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贾明璐;;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年11期
10 李波;张吉献;;基于ESDA的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空间关联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璐源;王建廷;;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2 陈婷;陈忠暖;田良;;后危机时代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异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3 郑建华;郑国全;;中国土地城镇化研究进展[J];开发研究;2017年03期
4 李璐;徐磊;董捷;;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用地利用水平时空耦合协调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3期
5 LU Huiling;ZHOU Lihua;CHEN Yong;AN Yiwei;HOU Caixia;;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eco-economic system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in Yanchi County,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China[J];Journal of Arid Land;2017年03期
6 李帅;;河北省“五化”协调发展及地域类型划分[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7年03期
7 周红;林大建;李党;周永安;黎良飞;;关于建立工伤风险指数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年11期
8 吴红霞;张雪茹;洪永胜;聂艳;;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测度与时空分异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9 刘明辉;刘灿;;长江流域城镇化外溢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J];现代经济探讨;2017年06期
10 王晓玲;安春生;;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7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忠暖;高权;王帅;;中国省际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4年06期
2 黄金川;刘倩倩;陈明;;基于GIS的中国城市群发育格局识别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3期
3 姚士谋;张平宇;余成;李广宇;王成新;;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年06期
4 潘竟虎;刘伟圣;;基于腹地划分的中国城市群空间影响范围识别[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03期
5 陆大道;贾绍凤;白永平;;中国北方地区用水进入低增长和微增长阶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地理研究;2014年02期
6 肖奎喜;杨岩;;纽约增强城市辐射力研究——兼论对广州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3年05期
7 魏冶;修春亮;孙平军;;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地理研究;2013年09期
8 陆大道;;地理学关于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框架[J];地理科学;2013年08期
9 王丽;邓羽;牛文元;;城市群的界定与识别研究[J];地理学报;2013年08期
10 梁振民;陈才;刘继生;梅林;;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层级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光华;;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06期
2 毕筱奇;;新型城镇化如何突破[J];人民论坛;2010年30期
3 包礼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助推全民创业——江西省兴国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J];老区建设;2010年21期
4 杨焕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年07期
5 ;山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城市规划通讯;2011年10期
6 陈强;庄国良;江建国;;建设文化生态名城——抚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做法[J];当代江西;2011年06期
7 楚爱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1年08期
8 赵红;;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分析——以泰安市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王明瑞;;关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1年21期
10 康桂芬;刘娟;;河北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选择[J];领导之友;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澄;陈锦富;;重构制度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湖北省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郭宇;;论筠连县新型城镇化建设[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婧翱;;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志慧;刘山;;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下的制度重构[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丁少群;;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难点及对策[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明泽;;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志;;解读新型城镇化[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8 ;第四十五期 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9 汤文华;;强化创新驱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10 陆晶晶;;智慧城市助力上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军 记者 廖琴;共论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N];广安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华北;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N];上饶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辉 实习生 于茜茜;新疆新型城镇化规划呼之欲出[N];新疆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 王纪洪;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示范[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胡敏华 吴瑕 记者 范嘉欣;昌南组团新型城镇化示范镇第二批项目开工[N];南昌日报;2010年
6 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沈雯;湖北提出新型城镇化目标[N];农民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陈岩;张通与网友在线聊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员;抓扩容 促提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N];团结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N];克孜勒苏报(汉);2011年
10 记者 唐正鹏 通讯员 张永斌 鲁迎春;州住建局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谋划新年工作[N];团结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栋林;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刘升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李新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证[D];华侨大学;2015年
5 孙彬;天津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策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6 曹丽;我国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7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8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9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10 王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赵文忠;基于参与主体视角的丽水莲都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曹尤;拉萨市新型城镇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西藏大学;2015年
7 李顺飞;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尹兆钊;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9 徐天帅;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10 徐国平;低碳发展视阈下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64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764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