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广东省为例
本文选题:生态文明 + 时空演变 ; 参考:《华东经济管理》2017年11期
【摘要】:文章在已有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马尔科夫链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广东21个地级市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4个时间断面数据,分析了生态文明综合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格局上看,2000-2004年、2004-2008年、2008-2012年三时期时序演变差距不断扩大,2000-2004年和2004-2008年两个时期更为显著,数据表明高等水平地级市转移速度低于低等水平地级市,主要转移趋势是在中等和低等水平之间;从空间分布上看,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的高等和较高水平地级市多位于珠三角地区,而中等和低等水平地级市多位于粤东、粤西和粤北;生态文明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常住人口数、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正相关,与第一产业增加值负相关。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量变动虽然会有一定的影响,但结果并不显著。
[Abstract]:Based on the exist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uses factor analysis, Markov chain and panel data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with the support of GIS technology. Based on four time section data of 21 prefectural cities in Guangdong in 2000, 2004, 2008 and 2012,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mprehensive level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mporal pattern, the time series evolution gap between 2000-2004 and 2008-2012 is increasing. The data show that the transfer rate of higher level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s lower than that of lower-level prefecture-level cities. The main transfer trend is between the middle level and the low level, fro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oint of view, the higher and higher level citi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re mostly locate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while the middle and low level prefectural cities are mostly located in the east of Guangdong, the west of Guangdong and the north of Guangdo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pace-time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resident population, the added value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the added valu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added value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Economic growth and changes in household consumption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but the results are not significant.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5JZD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02055)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YQ2015060) 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2WYM_0010;2013WYXM0032)
【分类号】:F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玉芬;韩亮;;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重要标志[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7年04期
2 尹伟伦;;拥抱绿色GDP时代——思考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潮;2011年06期
3 秦尊文;;掀起生态文明建设新高潮[J];学习月刊;2012年17期
4 赖牡丹;;科技与道德进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张玲玉;李坤;贵州图片库;;世界眼中的贵州生态文明[J];当代贵州;2013年23期
6 刘卫东;;推进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17期
7 张翠霞;;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浅论[J];才智;2013年20期
8 王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3年34期
9 鲁志美;于思宇;;略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10 金鉴明;;全面建设生态文明[J];绿色视野;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群;尹瑞华;;试论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2 杨新峰;曹菁;王屿涛;李娜;;克拉玛依石油城建设中的生态文明[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忠伟;;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4 吴承越;;建设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5 赵彬;;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工业强省探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科学发展”优秀征文[C];2013年
6 崔金星;;生态文明语境下的消费者责任[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孙玲;;浅谈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8 李春才;王东华;;第四种文明的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解构与实践研究[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9 李书领;;转变观念 建设好生态文明[A];“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沿海强省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林伶;许洁;;宁夏生态移民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鸿;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中[N];贵州日报;2008年
2 林芝地区政协副主席;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N];林芝报;2008年
3 钟宇;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促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4 张葆英;试论生态文明与媒体责任[N];甘肃日报;2010年
5 记者 李新龙 通讯员 楚环轩 本报评论员;我省举行生态文明建设座谈会[N];湖北日报;2009年
6 记者 蒋丽英 见习记者 赵焱;研促会首届年会通过生态文明“苏州宣言”[N];苏州日报;2011年
7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邓玲 省社科院区域所副研究员 王倩;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N];四川日报;2012年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谷树忠 本报记者 朱菲娜 采访整理;扎实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9 记者 冯诚 陈刚;江苏:健康消费纳入生态文明“硬约束”[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10 石家庄经济学院 王雅卓 郑素娟;探索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保障[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楠;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评估与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张凤胜;渭南市生态文明规划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刘昭媛;宁东基地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4 郭慧文;中国各直辖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估[D];浙江大学;2015年
5 梁云志;重工业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探析[D];延边大学;2015年
6 袁辉;能源利用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影响的评价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7 卓胜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8 张静茹;基层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职责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9 汪媛;城镇化进程中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瑞;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48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848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