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idea of "point" line, "surface" network ", using fractal theory, gravity model, membership model, spatial syntax model, time-spatial accessibility mode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etwork spatial structure of 31 citi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n 2013.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on the "point" level, Wuhan, the first city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a mega-city with a strong monopoly position, the urban system is sequentially distributed, and the scale structure is "olive-shaped". (2) at the "line" level, The urban link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relatively weak as a whole, and the backbone links are composed of Wuhan, Changsha and Nanch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Poyang Lake urban agglomeration is relatively strong, and the three provincial capitals and their hinterland cities show star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3) on the "surface" level,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orms three radiation centers, Wuhan, Changsha and Nanchang.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east of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high and low ends" are observed. The trend of radiative linkage between Wuhan and Nanchang is obvious. (4) on the "network" level,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accessibility patterns of urban network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basically the same. There is a deviation from topological reachability. Time, spatial accessibility pattern center to the south, northwest, northeas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rea appeared "wave peak", affected by Tongbai Mountain, Mufu Mountain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southeast direction "valley". In the aspect of road network development, Wuhan urban circle is the best,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is most affected by topograph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yang Lake urban agglomeration is the most balanced.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8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4YJCZH222)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14JK1753)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鄢小兵;徐艳兰;高谦;;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关联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05期
2 周德才;谢尧;卢晓勇;;基于引力模型视角下的“昌九一体化”实证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5年05期
3 周群;马林兵;陈凯;曹小曙;;一种改进的基于空间句法的地铁可达性演变研究——以广佛地铁为例[J];经济地理;2015年03期
4 刘静玉;丁志伟;孙方;赵爽;;中原经济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重组研究[J];经济地理;2014年10期
5 杨佩;杨永春;卢红;;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网络体系分析——基于民营企业布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5期
6 刘静玉;杨虎乐;宋琼;范晓霞;;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J];地理科学;2014年09期
7 陈晨;修春亮;;流空间视角的东北地区城市网络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4期
8 虞虎;陈田;陆林;王开泳;朱冬芳;;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与空间发展模式[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9 卢明珠;尹发能;;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4期
10 王圣云;秦尊文;戴璐;王鑫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空间经济联系与网络结构——基于运输成本和网络分析方法[J];经济地理;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立;张仲伍;杜敏敏;韩道宽;;基于引力模型的山西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2 任家强;楚国威;张敏;;基于引力模型的辽宁省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3 宋琼;谢志祥;李同f;刘静玉;冯长安;张颖;;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年03期
4 朱玲玲;郭志富;张竟竟;李治国;贺振;;河南省城镇体系空间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年03期
5 周婕;陈虹桔;谢波;;基于多元数据的大都市区范围划定方法研究——以武汉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年02期
6 马学广;李鲁奇;;中国城市网络化空间联系结构——基于银行网点数据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04期
7 陈志操;查道中;;淮北市区域发展与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探讨[J];当代经济;2017年11期
8 朱华南;林孝松;;基于分形理论的云南省城镇体系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9 田洪阵;谢玲;刘沁萍;何英彬;;中心城市对周围城市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年06期
10 沈丽珍;汪侠;甄峰;;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城市流动空间网络的特征[J];城市问题;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怀志;武友德;王源昌;陈长瑶;聂玉梅;;滇中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2期
2 张亦汉;乔纪纲;李建程;吴锐佳;王耀;;广州地铁网络的可达性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年02期
3 毛燕翎;王芙蓉;孙玉婷;李静;;空间句法的南京老城区空间结构发展研究[J];测绘科学;2013年06期
4 孙东琪;张京祥;胡毅;周亮;于正松;;基于产业空间联系的“大都市阴影区”形成机制解析——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09期
5 刘铮;王世福;赵渺希;吴康;;有向加权型城市网络的探索性分析[J];地理研究;2013年07期
6 刘海龙;石培基;张学斌;张惠;魏伟;;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以庆阳市为例[J];干旱区研究;2013年04期
7 程钰;刘雷;任建兰;来逢波;;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对山东省91个县域的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2013年09期
8 徐慧超;韩增林;赵林;彭飞;;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时空变化分析——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3年06期
9 贾卓;陈兴鹏;袁媛;;中国西部城市群城市间联系测度与功能升级研究——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4期
10 梅志雄;徐颂军;欧阳军;;珠三角公路通达性演化及其对城市潜力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于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先行的思考[J];政策;2011年10期
2 秦尊文;张静;;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深厚历史渊源[J];学习月刊;2012年07期
3 何石斌;;加大武汉建设力度 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J];楚天主人;2012年04期
4 魏后凯;成艾华;;携手共同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J];江汉论坛;2012年04期
5 秦尊文;;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过程及前景——兼谈大众媒体重要的推动作用[J];新闻前哨;2013年03期
6 赵凌云;陈志勇;陈宏斌;闫小平;李轶芳;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构想及湖北的对策[J];政策;2013年07期
7 卢国祥;;关于大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建议[J];楚天主人;2013年06期
8 孙玲;;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寻求差异发展[J];中国报道;2013年04期
9 本刊记者;;2013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研讨会在咸宁市召开[J];理论月刊;2013年11期
10 乔润令;;乔润令 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热点[J];中国房地产业;2014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秦尊文;;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与发展前景[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磊;;尺度重组视角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3 曾万涛;;洞庭湖区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研究[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曾万涛;;洞庭湖区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研究[A];2012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2年
5 汤鹏飞;;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测度与分析[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6期(总第21期)[C];2012年
6 ;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推动低碳城市集群健康转型——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态建设[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7 秦尊文;;齐普夫法则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8 方辉;;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9 王磊;;尺度重组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群战略——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芳;长江中游城市群由虚入实[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2 记者 李新龙 实习生 祁乔松;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合采访团昨启程[N];湖北日报;2011年
3 记者 崔逾瑜;共商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N];湖北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张家振;湖北“恳请”扩容长江中游城市群[N];中国经营报;2012年
5 何苗;长江中游城市群变阵[N];西部时报;2013年
6 记者 赵丹;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会商会下月召开[N];南昌日报;2013年
7 记者 胡孙华;“长江中游城市群”水到渠成[N];长江日报;2013年
8 记者 周芳;长江中游城市群变阵 “中四角”有设想难有实质行动[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胡亮;长江中游城市群将全面联合[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10 记者 胡旭;共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跨越崛起[N];安徽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丽萍;城镇养老地产发展适宜性研究: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综合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章娜;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佩;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及其区域整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祝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及其机理[D];湘潭大学;2015年
5 张亚伟;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分工、专业化与合作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盼盼;公众视角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高鹏;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结构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周敏敏;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联效应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9 王捷辉;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邓晓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56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156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