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西部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代际-性别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6 19:42
【摘要】:基于对中西部地区15个省份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问卷调查数据,以社会认同度为研究视角,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中西部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代际差异、性别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整体偏低,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人特征对其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不同代际及性别的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认同度与其就近城镇化意愿显著正相关,且第一代女性农业转移人口受到的影响作用更明显。从各项指标来看,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受职业技能水平、子女教育状况、职业升迁机会、户籍状况、与市民的关系、工作环境、工作时长、居住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均大于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女性农业转移人口更关注子女教育水平、工作环境、工作时长、居住条件和物价水平。
[Abstract]: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data of the urbanization inten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in 15 provinc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 multi-group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dentity.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gender differences and their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urbanization intention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illingness to urban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on the urbanization will of the nearby region is obviously different; The degree of social identity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genders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urbanization intention, and the effec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female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was more obvious. Judging from the various indicators, the willingnes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to urbanization is affected by the level of vocational skills, the educational status of their children, the opportunity for career advancement, the status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itizens,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the length of the working time. Living conditions and other factors are greater tha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Female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level, working environment, working hours, living conditions and price level.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培育与人口就近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15XJL002)
【分类号】:F29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晓红;;适当把握城市化进程 合理解决农村转移人口[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07期

2 余传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问题的困境与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滕瀚;黄洪雷;;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基于环境心理的视角[J];江淮论坛;2014年01期

4 ;让“农业转移人口”共享城市化利益[J];四川劳动保障;2013年02期

5 姜波;;宁波市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调查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年01期

6 黄爱东;;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期

7 苗杨;许英明;徐淑华;;公共服务视角下人的城镇化实现路径探讨[J];当代世界;2013年12期

8 彭小文;兰东;胡仁群;;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J];理论导报;2013年11期

9 程业炳;周彬;张德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探索;2014年03期

10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意见[J];楚雄政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盛英斌;;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逆城镇化”现象探析[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官锡强;;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的新型城镇化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黄双华;;论四川城市化建设的重点[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赵青宇;崔曙平;;转型期关于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思考[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5 卢海阳;钱文荣;;农民工人力资本与工资关系的性别差异及户籍地差异研究[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灏;城镇化提速 转移人口保障需加强[N];东方城乡报;2013年

2 陈灏;城镇化需强化产业支撑 转移人口保障需加强[N];东方城乡报;2013年

3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教授 张道航;被遗忘的角落:转移人口的居住权[N];中国房地产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谢雅楠;“进退有据”力保农业转移人口权益[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5 整理 王平;让更多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成市民[N];东方城乡报;2010年

6 付丹 陈新祥;省“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就业情况”调研组来州调研[N];团结报;2010年

7 唐正海 杨凌;省“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就业情况”调研组泸溪调研[N];团结报;2010年

8 记者 李博;增加中小城市对转移人口吸引力[N];中国经济导报;2014年

9 ;加快我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N];黑龙江日报;2014年

10 梁月;广东1300万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巨型镇升为市[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协嵩;重点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实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2 姚明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刘玉成;最低工资对就业性别差异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超毅;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公平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梦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赵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赵晗;安徽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5 赵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苏新亚;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成本测算与分担机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周曦和;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及其融资支持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8 王U,

本文编号:2205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205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0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