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多维邻近下新型城镇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和驱动机制——以长江经济带为实证

发布时间:2018-12-17 12:26
【摘要】:研究重构了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改进的熵权法,总体差异指数(GDI),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基于联接邻近、距离邻近和经济邻近,构建了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和驱动机制。得到了以下结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提升,形成东部稳定增长中西部逐渐崛起的圈层空间结构;总体差异指数(GDI)整体呈现出倒"W"型的波动轨迹,且分布呈现出"长江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空间趋势;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表现出持续显著的集聚态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非均质性,空间格局的冷热点分布主要表现出"自东到西"递减的趋势,且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的长三角地区;长江经济带的基础机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核心机制(固定资产、外商投资、金融支持)和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政府行为)均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且存在空间邻近效应。
[Abstract]:This paper re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 urbaniz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improved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the total difference index (GDI), space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joining proximity, distance proximity and economic proximity. The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the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are analyze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s rising year by year, form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circle rising graduall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ith steady growth in the east; The overall difference index (GDI) shows a downward "W" type fluctuation trajectory and a spatial trend of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high to low".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hows a continuous and remarkable agglomeration trend, showing a certain degree of heterogeneity in space. The distribution of cold hot spots in the spatial pattern mainly shows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from east to west". And the hot spot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basic mechanism (economic base, industrial structure), core mechanism (fixed assets, foreign investment, financial support)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social security, government behavior)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ave positive driving effect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there is spatial proximity effect.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243、71473224) 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2013GH010)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2016R403067)
【分类号】:F29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新;;江西省出台新型城镇化“十一五”专项规划[J];城市规划通讯;2007年12期

2 杜光华;;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06期

3 毕筱奇;;新型城镇化如何突破[J];人民论坛;2010年30期

4 包礼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助推全民创业——江西省兴国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J];老区建设;2010年21期

5 杨焕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年07期

6 ;山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城市规划通讯;2011年10期

7 陈强;庄国良;江建国;;建设文化生态名城——抚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做法[J];当代江西;2011年06期

8 楚爱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1年08期

9 赵红;;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分析——以泰安市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王明瑞;;关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1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澄;陈锦富;;重构制度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湖北省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郭宇;;论筠连县新型城镇化建设[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婧翱;;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志慧;刘山;;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下的制度重构[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丁少群;;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难点及对策[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明泽;;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志;;解读新型城镇化[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8 ;第四十五期 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9 汤文华;;强化创新驱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10 陆晶晶;;智慧城市助力上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军 记者 廖琴;共论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N];广安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华北;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N];上饶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纪洪;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示范[N];中国建设报;2010年

4 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沈雯;湖北提出新型城镇化目标[N];农民日报;2010年

5 记者 陈岩;张通与网友在线聊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6 本报评论员;抓扩容 促提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N];团结报;2010年

7 本报评论员;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N];克孜勒苏报(汉);2011年

8 记者 唐正鹏 通讯员 张永斌 鲁迎春;州住建局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谋划新年工作[N];团结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刘河山;新型城镇化:宜居宜业宜游[N];昌吉日报(汉);2011年

10 湖北省宜城县政协委员 杨明生;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消弭认识误区[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栋林;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刘升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李新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证[D];华侨大学;2015年

4 曹丽;我国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5 郭小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6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7 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9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10 李小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空间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赵文忠;基于参与主体视角的丽水莲都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曹尤;拉萨市新型城镇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西藏大学;2015年

7 李顺飞;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尹兆钊;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9 徐天帅;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10 徐国平;低碳发展视阈下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84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384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3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