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城市群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9-01-07 11:54
【摘要】:城市群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指以城市群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目标,平衡和协调环境效益贡献地区与受益地区之间的发展权和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城市群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可分为补偿方与受偿方,主要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民众等,其中政府是生态补偿的关键行动主体。城市群环境治理需要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运作可以分为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三种方式,三种方式各有所长,适合于不同的情形,同时,不同补偿方式也可相互组合。另外,核定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中的难题,只有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才能最大程度地平衡环境效益贡献地区与受益地区的利益关系。生态补偿标准的核定既要参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强制性环境质量标准,又要参考地方政府间环境协议标准,并选择核定生态补偿标准的恰当方法。
[Abstract]:The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urban agglomeration refers to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balanc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and the benefi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s contributing to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the beneficiary areas, aiming a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region. The main bod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urban agglomeration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compensator and compensation party, mainly including government,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social organizations, community people and so on, among which the government is the key action subje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needs to play the role of government, market and society. The operation of the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ways: government compensation, market compensation and social compensation. Each of the three ways has its own advantage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different situations. At the same time, different compensation methods can be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In addition, the approv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nly by determining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mpensation standard, can the benefi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 contribution region and the beneficiary area be balanced to the greatest extent. The approval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should not only refer to the compulsory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stipulated by the country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but also refer to the standard of the local intergovernment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 and select the appropriate method for the approval of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作者单位】: 广东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基金】: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城市群构想的城际环境合作治理研究”(13BZZ057)
【分类号】:F299.2;F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浙江:生态补偿机制的先行者[J];环境经济;2006年07期

2 ;生态补偿: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浙江、安徽两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环境经济;2006年10期

3 龚高健;;建立完善福建生态补偿机制[J];发展研究;2007年03期

4 本刊省区战略观察员;;生态冠军福建的补偿机制[J];领导决策信息;2007年15期

5 王淼;段志霞;;关于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8年03期

6 姬德峰;潘云华;;论我国政府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年04期

7 钱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建议的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54期

8 谢军安;李晓琳;杨飞;;环渤海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制化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李虹;;企业的生态补偿机制[J];经营与管理;2008年10期

10 林建永;;关于上海建立多层次园林绿化事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秋萍;;船舶生态补偿机制初探[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霞;;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思考[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国成;于海良;马喜斌;耿金山;李淑艳;张久德;;关于在河北省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设想[A];河北省畜牧兽医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王伟;戚道孟;;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生态补偿机制基础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高勤琴;周琪雪;;关于云南省矿产资源枯竭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以云南省两个资源枯竭城市为例[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戴其文;;生态补偿机制中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卢艳丽;丁四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秦超;杜崇;郭微微;宋雅珊;;关于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9 孔小莉;张华钢;;构建丹江口库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10 吴方卫;赵霞;;上海市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 进;四川生态补偿机制呼之欲出[N];西部时报;2005年

2 记者 武勇 姜雪城;生态补偿机制标准将制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记者 乔素华 吴国庆;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讨会在石嘴山举行[N];华兴时报;2009年

4 记者 武盾;陕西水保生态补偿机制成为全国典范[N];陕西日报;2010年

5 记者 牛娟娟;加快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N];金融时报;2012年

6 记者 周咏南 嵇哲 余勤 翁浩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N];浙江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黄婷婷;环境影响生态补偿机制亟待建立[N];中国环境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李光明 本报实习生 耿圣杰;防范跨省污染须建生态补偿机制[N];法制日报;2013年

9 本报特派记者 王强;加快实施生态补偿机制[N];吉林日报;2013年

10 吴文彪 马竹君;建立六盘山连片贫困地区生态补偿机制[N];人民政协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淑恒;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2 钟绍峰;生态补偿机制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杨晓萌;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视角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4 斯丽娟;甘肃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蒋丹璐;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水污染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金波;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李长亮;中国西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刘青;江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姜宏瑶;中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巩芳;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舒涵;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与制度安排[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詹国平;溧阳市生态红线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闫s鮯,

本文编号:2403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403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0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