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供求错配、产能过剩与产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包含产能过剩与劳动力成本的“新共识”框架

发布时间:2019-03-27 20:50
【摘要】:当前,产能过剩与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实问题。通过加入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摩擦,对传统的"新共识"分析框架进行拓展,进而构建一个包含产能过剩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现实元素的"新共识"分析框架。基于这一分析框架,考察供给侧冲击及两种不同的产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式的宏观动态效应。研究表明:在产品市场匹配效率未得到明显提升的条件下,片面地提高生产率将加剧产能过剩的问题;无论是哪一种改革方式,其所带来的效果均具有显著的"以短期疼痛换取长期收益"的特征。但相对而言,渐进性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短期成本相对较小且长期收益相对较大;因此,在推行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依据现实情况,渐进推行产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Abstract]:At present, overcapacity and labor cost increase are important realistic problem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By joining the friction between product market and labor market, this paper expands the traditional "new consensus"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hen constructs a "new consensus" analysis framework which includes realistic elements such as overcapacity and rising labor cost. Based on this analysis framework, the macro-dynamic effects of supply-side shock and two different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in product markets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matching efficiency of product market is not improved, one-sided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will aggravate the problem of overcapacity. Either way, the effect is marked by "short-term pain for long-term benefits". However, the short-term cost brought by progressive supply-side reform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long-term benefits are relatively large.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supply-side reform, the government should gradually carry out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product market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作者单位】: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动态新凯恩斯主义的视角”(GD14XYJ02)
【分类号】:F121;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立君;梁源长;何自力;;中国模式是否存在?——基于中国与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研究[J];长白学刊;2016年05期

2 陈利锋;;不同抵押约束机制下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应——基于NK-DSGE模型的分析[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3 朱军;;债权压力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动态互动效应——一个开放经济的DSGE模型[J];财贸经济;2016年06期

4 李丹丹;王平田;;全要素生产率、产品质量和企业亏损——基于2015年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5 陈利锋;;政府支出的构成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南方经济;2016年04期

6 陈利锋;;二元劳动力市场、异质性雇佣成本与失业波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7 崔百胜;丁宇峰;;股价波动、社会福利与货币政策制定——基于中国DSGE模型的模拟分析[J];财经研究;2016年01期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研究》课题组;赵昌文;许召元;袁东;廖博;;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征、风险及对策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及微观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5年04期

9 张伟进;方振瑞;;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解析——基于开放经济体DSGE模型的研究[J];南方经济;2014年12期

10 于立;张杰;;中国产能过剩的根本成因与出路:非市场因素及其三步走战略[J];改革;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静;;食品安全的网络化治理[J];长白学刊;2017年04期

2 秦上人;郁建兴;;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走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形态[J];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3 刘圣中;王晨;;政策执行偏离的决策模式研究——以山西省X县农村低保制度的实践为例[J];长白学刊;2016年05期

4 刘颖;;美国州学前教育横向管理体制的优化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年08期

5 刘圣中;王晨;;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组织社会学分析[J];理论导刊;2016年03期

6 郑小强;;网络化治理:美国发行量稽核经验与启示[J];中国出版;2015年10期

7 李靖;陈旭;;网络化治理语境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于治理主体及相互关系的探索[J];长白学刊;2015年03期

8 曹怀虎;章宁;涂艳;;虚拟公共领域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09期

9 牟春蕾;;论公共价值视野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改革取向[J];体育与科学;2014年04期

10 顾玲t ;李雪艳;;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定位[J];管理观察;2014年1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弗朗西斯·福山,曹义?;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慧;;慎言我国的产能过剩[J];中国统计;2007年12期

2 苏平;;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与对策[J];前沿;2013年14期

3 小向;;化解产能过剩[J];中国就业;2014年05期

4 黄群慧;;再战产能过剩[J];时事报告;2013年03期

5 闵勤勤;;化解产能过剩难在哪里[J];时事报告;2013年09期

6 林华;;银行遭遇产能过剩之痛[J];观察与思考;2006年05期

7 龙超亚;邱力生;;区域竞争因素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分析[J];理论月刊;2009年11期

8 李敏;;调结构 除产能过剩顽疾[J];数据;2010年05期

9 郑国春;;小的方面,要推进企业节能;大的方面,要解决产能过剩[J];温州人;2010年15期

10 乔为国;周娟;;政策诱导性产能过剩成因与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A];全国冶金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通知[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3 周炼石;;中国产能过剩的政策因素与完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4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A];中国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2009-2010)[C];2010年

5 王志伟;;我国的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6 ;国家将出台“关于化解产能过剩指导意见”[A];浙江造纸(2013年第2期总第143期)[C];2013年

7 张晖明;;对当前“产能过剩”判断的深层分析和政策建议[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8 徐占忱;;过剩产能治理有待于继续深化改革[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9 马泽民;;产能过剩无悬念 协同减量有担当[A];中国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研究论文集[C];2013年

10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07年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四大任务[A];地市级投资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桂俊松;产能过剩不完全是坏事[N];中国汽车报;2002年

2 卢敏堂;抑制产能过剩金融能有几道墙[N];中国企业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杜文;无效产能过剩是汽车产业症结所在[N];中国企业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李晓海;产能过剩影响几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5 本报特约评论员 卢敏堂 作者是金融业评论专家;抑制产能过剩金融能有几道墙?[N];民营经济报;2006年

6 王岳平;“产能过剩”为何还会出现价格上涨[N];南方日报;2007年

7 张泽伟邋胡梅娟;我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N];威海日报;2007年

8 中华;陶瓷业:在产能过剩阵痛中前行[N];消费日报;2006年

9 张晓晶;产能过剩并非“洪水猛兽”[N];学习时报;2006年

10 笑戈;为产能过剩叫好[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日旭;我国产能过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2 何彬;基于窖藏行为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及其波动性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艳芳;退出壁垒与产能过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骋;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与产能过剩联系程度的测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3 赵e,

本文编号:2448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448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6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