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俱乐部存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9-05-07 04:47
【摘要】:中国疆域广大,各地的资源禀赋、能源消耗状况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存在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各地区之间的能源强度水平有着显著的区别。中国各地区之间这种差异很大的能源强度水平是否存在类似经济增长趋同的性质,是否也会呈现出一定的俱乐部趋同现象,这对于探索区域能源差异化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30个省市区2000~2014年与能源强度水平有关的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能源强度水平的空间相关性,然后构建实证模型,对2000~2014年中国整体能源强度以及分省域能源强度趋同俱乐部的存在性展开实证研究与检验;对第二产业产值(SEN)、固定资产投资(TZ)、RD经费支出(RD)、外商直接投资(FDI)等对各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作用效果做出预估。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间能源强度的差距逐步减小,且存在空间上的省域能源强度趋同俱乐部现象;各经济变量对各区域能源强度作用效果各不相同;所以,在制定与能源相关的政策时,要考虑不同地域的客观差别,有针对性实施差异化能源政策。
[Abstract]: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resource endowmen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mode in China, which lea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nergy intensity level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regional energy differentiation policy whether there is a similar nature of the convergenc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a certain phenomenon of club convergence in the level of energy intensity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related to energy intensity level from 2000 to 2014 in 30 provinces, cities and regions of China,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energy intensity level in China, and then constructs an empirical model. From 2000 to 2014, the autho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and test on the existence of China's global energy intensity and the existence of provincial energy intensity convergence clubs. The second industry output value (SEN), fixed asset investment (TZ), RD expenditure (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and other effects on the convergence of energy intensity in various provinces are predi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p of energy intensity among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de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re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provincial energy intensity convergence club in space, and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variables on energy intensity in each region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in the formulation of energy-related policies, the objectiv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reg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differentiated energy polici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作者单位】: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太原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73141)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5YJCZH046)~~
【分类号】:F206;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智勇,魏一鸣,范英;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年01期

2 何建坤;张希良;;我国“十一五”期间能源强度下降趋势分析——如何实现能源强度下降20%的目标[J];中国软科学;2006年04期

3 吴滨;李为人;;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因素争论与剖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2期

4 唐建荣;王力;;江苏省“十五”期间能源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2008年05期

5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6 滕玉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程连顺;;中国能源强度地区差异化研究[J];网络财富;2009年12期

8 王军;仲伟周;;能源强度的分解与政策[J];求索;2009年06期

9 李瑞娥;王紫瑜;;基于能源强度变化释析的我国节能目标实现构想[J];经济学家;2009年08期

10 魏巍贤;王锋;;能源强度收敛: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3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5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7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8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志青;怎么看目前中国的能效水平?[N];文汇报;2012年

9 韶关日报记者 王建喜;真抓实干确保完成目标任务[N];韶关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肖明;下降18% 专家建言“十二五”碳强度减排可行目标[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雪娇;我国各省能源强度差异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2 岳辉;河南省“十三五”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强度目标分解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汤晓晶;中国能源消耗及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大学;2016年

4 王亚南;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7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张泊远;青海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瑜鑫;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10 李江;中国能源强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70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470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a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