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图文】:
59图3.1 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度的聚类分析图大庆是以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东北地区最高,城乡居民消费高,县乡经济发展较快,城乡经济协调程度较高。如林甸县 2005年工业增加值实现 2.85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153%。肇州县近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每年都超过 2 亿元,引进、培育和壮大了一大批企业,为经济发展积累了后劲。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农村卫生设施、广播电视、网络电影等事业的投资不断加大,大大改善农村社会事业面貌,城乡社会统筹程度也不断增强。沈阳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
力整合好资源,在积极培育城市集聚地的有效规模之时,努力寻求乡村的发展,防止区域差异过度拉大。(二)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第一,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地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分布规律按城乡协调度计算结果的显示(见图 3.2),全区排名前 3 位地区有两个集中在辽宁省,一个在黑龙江省,后 3 位有两个在黑龙江省,一个在辽宁省。城乡协调度值最高的大连评价值达到 71.46,而最低的黑河仅为 10.05,前者是后者的 7 倍之多。计算全区城乡协调度的标准差为 15.4,变差系数达到 0.46,反映了协调指标具有一定的离散程度,也就是说全区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依然有着不平衡的特性,集中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度逐减的规律。具体来说,辽、吉、黑三省不管是平均的协调值(分别为 38.64,32.0与 28.49)还是含有的城乡协调类型层次(辽宁近 2/3 的城市在前两类类型中,吉林有1/2 城市在前两类类型中,而黑龙江有 2/3 城市在后三类类型中)都存有空间差异。即使是区域的内部差异性也比较明显,主要体现为辽宁城乡协调度整体呈现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吉林呈现由中向东再向西递减的规律,这一规律完全可以从高度城乡协调的大连、较高城乡协调的长春与较低城乡协调的朝阳等类型层次的划分中得到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7;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佟莉莉;;我国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可持续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1年03期
2 郭小燕;;找准传统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对接点[J];小城镇建设;2011年07期
3 ;“两化融合,协调发展”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高级研修班在厦门举办[J];煤炭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4 蓝晓光;;以林业协调发展促和谐社会构建[J];浙江林业;2006年12期
5 喻廷才;黄凤祥;戴再萍;;谈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3年08期
6 徐乔;;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文献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董栓成;;“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7期
8 谭蓓;周祥瑜;姚章;;内陆开放城市发展电子商务对策研究——以重庆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年07期
9 李晓;;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21期
10 史红玲;;浅析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新洪;罗敏;李永平;;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蔡金升;;村企互动——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途径[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崔永慧;;城乡统筹理论发展综述[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居占杰;;我国城乡关系阶段性特征及统筹城乡发展路径选择[A];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C];2010年
5 余华君;;城乡协调发展中的政策支持体系——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的分析[A];浙江省社会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陈克毅;;协调城乡关系之浅见[A];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邵峰;;浙江城乡关系变迁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郑伟明;;正确解决“三农”问题和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郑伟明;;正确解决“三农”问题和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兆曙;;大树进城:一种城乡关系的实践过程视角[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云龙 刘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关键是协调发展[N];闽西日报;2008年
2 省委党校 姜国忠;城乡关系的调整与重塑[N];黑龙江日报;2008年
3 王义;青岛城乡关系六十年回顾与展望[N];青岛日报;2009年
4 记者 陆建宏;东赵:协调发展百业兴[N];发展导报;2005年
5 ;成都追求:一种和谐共荣的城乡关系[N];成都日报;2005年
6 雷兵能;评议推进人口协调发展[N];四川政协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朱清平;水资源利用与人类生存协调发展[N];西部时报;2005年
8 陈明 记者 贺占强;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N];延安日报;2005年
9 记者 罗霞;把职教作为教育协调发展突破口[N];云南日报;2005年
10 黑龙江省工会干部学院 李林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调整好城乡关系[N];黑龙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林;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蓝文权;邓小平城乡关系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邦铭;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中南大学;2012年
4 罗丽;西北过渡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孙弘;东北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宋璇涛;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刘加顺;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章志刚;现代物流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10 张凯;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海英;1957—1965年中国城乡人口迁移流动与城乡关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秦志琴;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白坤;重庆市城乡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林巍;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程度的测评及运行机制的构建[D];河北大学;2006年
5 徐沈倩;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史军;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孙婧;中国工业园区的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8 欧小媛;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张羽;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调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樊贵莲;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制度协调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97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597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