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合作机理与信任关系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7 10:49
【摘要】: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各种从事专业化活动的组织与个人之间,根据各自需求实现交换,企业的性质要求其必然与其它相关企业发生交往与联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需求的个性化等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自身资源的有限性,以至于很难处理这一变化迅速且很难预测的复杂环境问题。企业要通过自身投资获得所有资源或实现较高的目标,将要付出高昂的物质与时间成本,同时还要冒着失去灵活性和管理能力不足的巨大风险。因此,通过企业间合作,借助于企业外部的力量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降低自身的风险,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研究的主题为企业间合作与信任问题,研究思路为首先阐述企业间合作的理论基础与内在机理,然后探讨企业间合作的模式,接着是构建与维持合作的关键要素——信任建立的研究,最后是信任与合作的实证检验。 本文首先研究企业间合作的机理,即企业间合作的理论基础与内在机制,这部分主要回顾了现有企业间合作的相关文献,并提出了企业间合作的二维分析模型,即企业间合作的经济学维度与企业战略维度。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很难在两种极端情况之间划一个清晰界限,更多的是中间过渡、颜色渐变的状态。从经济学角度,企业间合作与市场、企业层阶两种方式构成了经济交易的三分法,企业间合作是市场与企业层阶的中间状态,当交易不确定程度低、交易频率低、资产专用性低的时候采用市场手段较为有效;当交易不确定程度高、交易频率高、资产专用性高的时候采用企业层阶的方式较为有效;当交易不确定性、交易频率与资产专用性处于中间状态时,应采用双边、多边与杂交的中间组织形式,通过企业间合作的方式比较有效。从企业战略维度,企业间合作与多元化、专业化两种战略拓展方式构成了公司层战略的三分法,企业间合作是多元化与专业化的中间状态,如果业务的规模经济较强,企业致力于发挥核心竞争力,应采用专业化的模式;如果企业的范围经济较明显,可以较好地发挥协同优势,应采用多元化的模式;但出于中间状态,也就是缺乏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坚实基础时,企业间合作是比较现实、有效的经营模式。 其次,本文研究了企业间合作优势的来源与企业间合作的模式,企业间合作能够产生优势,是因为能够实现资源互补、产生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培育核心能力、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高学习机会与效率,提升企业信誉与建立关系资产。企业合作的方式可以归结为五力合作模型,即从五种力量来考察企业间合作的模式。这五种力量就是产业内企业间合作,与同产业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研发、增加规模、共同制定产品标准、克服进入壁垒、产业合作等方式提高竞争力、降低经营成本;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共享市场信息,提高市场反馈速度,共同提高质量与运营效率展开合作;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可通过建立密切的关系,缩短交货时间,甚至作为成员参加新产品的设计,促进研发活动,建立联合的信息系统,降低库存;与潜在进入者之间的合作,对于在产业中居于相对弱小地位的企业,通过与潜在进入者合作,改善自身地位,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通过与产业外的企业合作,实现业务扩张或延伸,实现双赢;与相关产品生产商之间的合作,与替代品生产厂商合作可以共享产业发展的机会,巩固自身企业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互补品厂商合作可以构建良性循环的正反馈网络,加速本企业产品的市场接受速度,尽快确立本企业产品的市场地位。通过与这五种力量构建合理的合作安排,寻求双方资源、能力的良好互补与协同,可以实现构建企业合作优势的目的。 第三部分研究的是创建与维持合作的关键因素——信任问题,这也是文章的主体。在影响合作建立的几种因素中,信任是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的最关键因素,建立可持续的企业间合作关系其实就是建立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把信任分为三个维度,即联结型信任、计算型信任与制度型信任。作为施信者的企业,是否信任另一个企业,主要由三层因素影响:作为被信任者的企业的相关人员的个人因素、被信任企业的自身因素以及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因素产生联结型信任,企业因素产生计算型信任,制度因素产生制度型信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企业间信任与合作的三层次模型:个人因素、企业因素、制度因素这三个层次因素通过作为中介变量的联结型、计算型与制度型三个维度的信任,对合作效果产生影响。最后,研究了信任的形成机制与前置因素,建立了基于三层次模型的企业信任与合作的结构方程,作为实证检验的基础。 第四部分是本研究的实证检验部分,在企业间信任与合作的三层次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理论验证模型,收集企业问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个别前置因素对信任的影响有一些学者进行过研究,本文在这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选用的前置因素的差别与信任维度划分的不同,把影响企业间信任的来源分为明确的三个层次,本研究是首次尝试。在实证研究中,本研究进行了样本分析、信度与效度分析、整体模型的拟合分析等,并且进行了中介变量验证分析与控制变量分析。 通过实证检验,本研究提出的大部分假设得到了支持。得到实证支持的假设有:正直对联结型信任有正向影响:沟通对联结型信任有正向影响;企业能力对计算型信任有正向影响;声誉对计算型信任有正向影响;制度环境对制度型信任有正向影响;联结型信任对合作效果有正向影响。但是计算型信任对合作效果的正向、制度型信任对合作效果的正向影响两个假设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最后,文章对实证检验的结果进行了解释与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72;F224
本文编号:2602858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72;F22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戴艳军;胡英芳;;虚拟研发组织信任关系形成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兴凯;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信任机制与测度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任银荣;网络组织成员间信任机制的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2 郭芳;面向战略网络的组织功能和组织规则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3 颜枫;企业网络中的组织间信任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4 王翠华;高职院校与企业伙伴关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02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0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