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管理体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7 18:42
【摘要】: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其发展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经济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体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为此,由农业而衍生出来的农村与农民问题,并由此而构成的“三农”问题,长期困扰着各级政府。如何推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必然成为当今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唯有强化科技创新和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最终和顺利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如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却是摆在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依据逻辑框架,全文运用9大部分,对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管理体制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第1部分为导言,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框架以及研究的基本方法等。第2部分是论文分析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制度变迁的2种方式,即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同时,为了文章主体部分分析的便利性,还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各部分所使用的一些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铺垫。第3部分对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政策50多年来的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制度变迁是一种强制性变迁”的结论。第4、5部分总结分析了政府主导型科技创新政策下的原始创新的现状、不足以及解决的方法。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促进原始创新的发展,但原始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不乐观。鉴于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提高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创新管理体制,因此,设计出适合中国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的管理体制是关键。论文对原始创新投入产出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而对近年来中国原始创新取得的成效与不足进行分析,找出了制约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内在因素,据此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始创新管理政策。第6部分总结分析了政府主导型科技政策下的集成创新。在对集成创新主体——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发现中国农业企业科技集成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为了更好地找出造成农业企业集成创新能力低下的内在原因,作者对武汉市农业企业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实证研究,找出了阻碍农业企业集成创新的相关因素,并就此提出了农业企业集成创新的发展思路、目标与对策。第7部分总结分析政府主导型科技政策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主要对政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进行分析研究。论文介绍了中国政府农业科技引进创新的政策,政策实施鹊玫某尚?并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中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以及中国农业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中国今后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引进技术的选择和农业科技消化吸收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政策参考。第8部分分析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9部分是在前述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是适合中国现实国情的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提出了“构建农业科技评价的信誉机制与约束机制。”在利用成本一收益理论对科技评价中评价主体行为失范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既定制度安排的缺陷是导致评价者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为此,构建农业科技评价的信誉机制与约束机制,对规范农业科技评价主体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是提出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差距的时间区间距离”。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相关的调查资料,对中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行了计量分析,测算了相互之间的时间距离区间。这对中国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是提出了“农业科技制度变迁应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方向转变”的观点。基于对过去科技制度变迁历程的分析和未来市场导向下的技术变迁内驱力的判断,认为政府的宏观目标与经济主体的微观目标相结合,将成为农业科技制度变迁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制度设计的导向上,必须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这对中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图文】:
断地试错才能得到结果,有时即使投入大量的经费也难以取得成果,因此,大量的科研经费是开展原始创新研究的重要保障,离开了经费的支持,原始创新研究也就难以进行。随着对原始创新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中国对于原始创新的经费投入的力度也逐年增加,渠道也不断拓展。4.2.LI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世纪so年代初,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侧重于支持原始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科研项目资助和科研人才的资助两大部分。项目资助力度按属于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等不同的层次而给予不同的资金支持。人才资助主要是通过实施吸引与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战略,设置了由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构成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在基金支持力度上逐年增长,从1986年的8以刃万元已增长到2005年的26.95亿元(见图4一2),有效的促进了中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绝费(百万无〕
教育部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该计划通过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培养条件的改善,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促使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为未来中国开展原始性创新科研活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4.2.3研究平台的水平不断提升良好的科研平台是科研人员进行原始创新研究工作的基础,,许多原始创新工作要借助于平台的力量才能开展。因此许多国家把建设一流的科学研究基础平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也不断提升研究平台的水平。1984年,中国开始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成立之初就严格定位于前瞻性研究,是科研人员进行原始创新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其发展态势迅猛,数量从1984年的10个增加到2003年的161个(见图4一4),研究领域搜盖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大部分学科。这些实验室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原始创新研究的整体部署和协调发展。内U内甘几叨八即内U的OU内U的U自6J0,,‘内6JU60,几‘..自.‘‘几‘.己‘卫舀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323.3;F224
本文编号:2603242
【图文】:
断地试错才能得到结果,有时即使投入大量的经费也难以取得成果,因此,大量的科研经费是开展原始创新研究的重要保障,离开了经费的支持,原始创新研究也就难以进行。随着对原始创新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中国对于原始创新的经费投入的力度也逐年增加,渠道也不断拓展。4.2.LI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世纪so年代初,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侧重于支持原始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科研项目资助和科研人才的资助两大部分。项目资助力度按属于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等不同的层次而给予不同的资金支持。人才资助主要是通过实施吸引与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战略,设置了由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构成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在基金支持力度上逐年增长,从1986年的8以刃万元已增长到2005年的26.95亿元(见图4一2),有效的促进了中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绝费(百万无〕
教育部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该计划通过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培养条件的改善,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促使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为未来中国开展原始性创新科研活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4.2.3研究平台的水平不断提升良好的科研平台是科研人员进行原始创新研究工作的基础,,许多原始创新工作要借助于平台的力量才能开展。因此许多国家把建设一流的科学研究基础平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也不断提升研究平台的水平。1984年,中国开始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成立之初就严格定位于前瞻性研究,是科研人员进行原始创新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其发展态势迅猛,数量从1984年的10个增加到2003年的161个(见图4一4),研究领域搜盖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大部分学科。这些实验室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原始创新研究的整体部署和协调发展。内U内甘几叨八即内U的OU内U的U自6J0,,‘内6JU60,几‘..自.‘‘几‘.己‘卫舀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323.3;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宏杰;;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2 王宏杰;;我国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01期
3 张宗庆;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财经科学;1999年06期
4 林毅夫,董先安,殷韦;技术选择、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6期
5 陈雅兰 ,李必强 ,韩龙士;原始性创新的界定与识别[J];发展研究;2004年07期
6 易激扬,王在安;解剖双汇[J];改革与理论;2001年01期
7 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8 刘苏燕;技术创新模式及其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林毅夫 ,沈明高;我国农业技术变迁的一般经验和政策含义[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0年02期
10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本文编号:2603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03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