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四川丘陵地区农民农地用途选择的计量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30 12:50
【摘要】: 丘陵地区农村土地用途变化问题是目前必须关注的一个有着突出的现实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在土地流失严重、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较低的现实条件下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程度是实现丘陵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对集约使用农村土地问题体现了高度的关注,作者选择对四川丘陵农村土地用途变化作出经济学分析,正是基于对这种实践迫切性的考虑。特别是用途转换过程中的利用方式变化导致土地作为一种空间资源的市场化再分配并基于这点来探讨四川丘陵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可能性和相关影响因素,这对四川丘陵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换过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随着四川丘陵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农村土地粗放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在土地资源稀缺,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下,提高土地集约程度的必要性日益显现。本论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展开,试图通过开展土地用途转换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的经济学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解释土地用途转换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的内在机制。 本文致力于在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工具,探索四川丘陵地区农村土地用途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土地收益和土地质量是如何影响农村土地用途变化和调整,并运用数据分析来说明丘陵地区农村土地主要使用类别间流转的概率。论文通过对四川丘陵农村土地用途变化作出经济学分析,从一个比较新的理论角度对土地集约利用问题进行了理论认识和总结。将土地用途变化作为土地集约利用提高的重要方面,突破了原有土地集约程度偏重于同一土地用途内部指标提高和土地产权流转的局限,从更广泛也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角度对土地利用问题进行了比较新的认识。论文通过对影子价格理论、动态最优化理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等一系列理论的回顾、探讨和运用,对土地用途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农户面对多种用地类别选择农地用途的动态最优化决策一般基础理论模型上拓展了一个规范的Logit回归模型来分析和说明一种农地使用类别朝另一种转变的概率。为进一步理解不同评估值的意义,论文探究了土地质量和用地收益对农地用途变化的相对和绝对影响,评价了模型在个体的单宗土地层次不同评估值的预测功效。为了评价对一大片土地层次预测的能力,论文对一个单一离散的土地用途转换结果相应的观察数据运用评估概率来拓展了一个体系,并分析了考虑离散单宗土地层次用途变化的模型的预测功效。由此将土地用途的变化从一个技术问题延伸至一个广泛的经济问题,将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界定为多种制度约束下随用地收益和土地质量不同而发生变化的经济学问题,从而带来经济的农村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也就是土地利用经济性的调整空间,这对于传统的土地经济学理论的延伸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30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卫,王浣尘;西方经济学说史中地租理论的演变[J];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02期

2 王晓栋,崔伟宏;GPS技术在获取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数据中的作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04期

3 于兴修,杨桂山;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4 孔祥斌,张凤荣,齐伟;基于农户利用目标的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驱动机制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5 张国平,刘纪远,张增祥;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3年03期

6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年06期

7 傅伯杰,陈利顶,王军,孟庆华,赵文武;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J];第四纪研究;2003年03期

8 周广胜,许振柱,王玉辉;全球变化的生态系统适应性[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9 李晓刚;欧名豪;许恒周;;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青岛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年03期

10 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J];管理世界;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利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李明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3 王成;局地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胡贤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07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07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0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