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物流集群演化进程中多主体合作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4 14:22
【摘要】:物流园区在我国诞生的历史不长,虽然不到二十年,但发展速度很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5年公布的调查数字是1210家,百度地图可以搜索到的物流园更是多达7000余家。原本追求集约化的物流园区建设似乎步入了粗放式野蛮生长轨道。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互动不足、企业交流不畅、园区联系不紧密的现象极为普遍,物流园区的发展建设缺乏更加有效的理论指导。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人为地割裂了物流园区、物流业空间集聚、物流产业集群的研究,从文献计量结果来看,三者的理论渊源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差异较大。关于物流园区的研究,选址、规模是主流,秉承运筹优化的思想;物流业空间集聚多用区位熵加以衡量,探讨集聚的原因及集聚的效应,分析与本地产业之间的关联;物流产业集群更偏重内部视角,关注集群内企业的关系,并希望通过执行集群战略发挥集群竞争力以促进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三者融合的文献虽不鲜见,但始终未成为主流。理论上的隔阂制约了指导物流实践的潜力,甚至阻碍了理论自身的发展。合作,向来被视为产业集群发展的要义。本文把物流园区、物流业空间集聚、物流产业集群整合进同一个分析框架,将其视为不同阶段、不同形态的存在,共同纳入物流集群的范畴,关注物流集群演化进程中的多主体合作问题,探寻促进合作达成、推动物流集群发展的良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文献回顾,归纳物流集群的内涵、特征、形态及价值。物流集群(类)概念很多,如物流产业集群、物流企业集群、物流产业集聚(区)、物流集群、物流集聚等等,概念混用现象很普遍,也有一些作者比较这些类似概念并试图给出更加清晰的边界。所有该类概念虽然在侧重点上有所差异,但在要素构成上都突出了物流企业(活动)在区域(地理)上的集聚,暗含了相同的竞争优势,作为发展战略则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用“物流集群”涵盖其他类似概念是最为全面和恰当的。由于物流活动具有跨地域、多服务对象、网络化等特点,物流集群也呈现出不同于一般产业集群的特征:区位选择性、设施依赖性、需求驱动性、资源多样性、信息支撑性和功能层次性。物流集群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从物流企业、物流服务功能在特定地理位置上的集聚,到物流服务商及相关机构的竞争、合作,再到物流集群的网络协同,伴随物流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物流集群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在中国物流集群最主要的存在形态应该是数量众多的物流园区,但物流园区并非必然地发展成为物流集群。要想发挥园区的集约效应就需要把园区培育成真正的物流集群,充分利用物流集群的综合优势,将现代物流业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到极致。(2)通过实证分析对我国物流产业集群演化进程进行多层次考察。从国家、省市、地市、园区等不同层次研究了我国物流业的地位、物流业的空间集聚水平的省内差异、物流集聚区的空间存在及物流园区的分布和区内企业集群状况。研究发现:物流产业增加值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一直高度稳定,物流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却呈缓慢下降的态势,与以三一产业比为表达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存在反向的变动关系;区域间的物流业集聚差异是客观的存在,物流业空间集聚度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物流企业网点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特征,每个城市都形成了数量不同、规模不一的物流网点集聚区。但整体而言,自发形成的数量庞大的物流产业集聚区内物流企业网点数较少;物流园区是因制度规制而产生的物流业集聚区,近十年来我国物流园区数量持续增加,与发达国家相比物流园区数量过多,园区规模太小,入驻企业数量有限,集群效应不强,物流园区的吸引力亟待加强。通过相关多主体减少对抗、增进合作以促进物流集聚区和物流园区的进一步集聚,形成密切的集群关系是物流园区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3)基于博弈的视角归纳了物流集群多主体合作的动力、类型和障碍并提出促进合作的综合性策略。通过文献回顾明确了合作的困境及促进个体走向合作的五大机制。联系实际总结了物流领域主体间合作的动力与价值: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组织收益、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使用成本以及缓和竞争。按照物流集群演化进程中多主体间合作时参与主体的差异性对合作类型进行了划分。合作的障碍有很多,基本上可以分为文化价值观的阻碍、管理体制的制约、管理能力的局限、对潜在风险的顾虑及基于个体理性的合作困境,从博弈的收益矩阵的角度来考虑,大体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各种客观条件的局限使得相关主体看不到合作的价值故而不选择合作,或者是彼此合作优于彼此背叛,但由于存在合作困境,自利的理性选择使得合作策略没有生存的空间。针对上述障碍,围绕促进合作的五大机制提出从四个方面促进主体合作的对策: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物流发展观、明确任务、完善角色和细化措施。这些策略要么改变主体的合作认知,令其客观评价合作的收益,要么改变双方共知的博弈的收益矩阵使之走出合作困境。(4)论文第七章对促进物流集群多主体合作的措施进行了细化与延展,创造性地将双边市场理论、演化博弈理论及最优控制方法进行了结合,设计出了最优控制率,并通过数值仿真证明了该措施的有效性。文中以车货匹配平台为例(可视为虚拟物流集群),将平台客户作为具有有限理性的个体,通过不断试错来做出合作或背叛的选择。为了促进车货匹配平台中车源方、货源方双边用户从多归属向单归属演化,提高“合作型”客户比例,提升平台匹配效率和平台企业的价值,以平台经营企业为控制方,设计了基于用户质量指标的促进平台用户单归属比率提升的控制手段:对交易中的行为单归属用户减免交易费、对单归属用户放弃跨平台交易而产生的机会收益损失进行补偿,从而诱导多归属用户向单归属用户演化。研究表明,用户的跨平台机会收益、归属于单一平台而产生的忠诚收益、平台企业给予单归属用户的补贴控制量大小都会影响群体中单归属用户的比率。单归属用户的收益与多归属用户的收益的大小关系将决定用户的演化稳定策略是否存在,比较结果不恒大或恒小时,平台中单归属用户的比率下限由平台企业控制量的下界决定,比率上限由平台企业补贴控制量的上界决定。基于上述控制量与演化稳定策略的关系,文中设计了促进平台用户单归属比率提升的最优控制,并通过仿真展示了最优控制率对最优控制轨迹的影响。该研究为物流园区运营商等物流集群管理方丰富管理手段以促进集群合作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借鉴。
【图文】:

示意图,研究课题,逻辑,示意图


流集群的本质是某一特定区域多个物流企业及相关机构之间竞争、合作关系的集合。逡逑以资源节约、互补、集用为基础的物流集群多主体合作必将成为我国物流园区提高资逡逑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现实路径(如图1.1所示)。逡逑1逡逑

示意图,逻辑关系,论文,内容


控制策略的选择;2)外部控制策略下的复制者动态;3)物流集群多主体合作演化的逡逑控制设计;4)基于数值仿真的控制效果评价。逡逑综上,本课题项目拟研宄内容的逻辑关系如图1.2所示。逡逑基本判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水平是我国物流园区发展面临的梭心问题逡逑C逦—逦逦一一——逦1逡逑y物流集群的内涵、特征、形态与价值、r邋物流集群演化进程的多层次考察逡逑Ji!邋1.通过物流集群的内涵、特征分析.逦-N邋l通过定量研究揭示锪流产业、物流逦1^-逡逑将现实中的物流集群的诸多形态统_逦集群多形态在演化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逦igz逡逑!在一起.认识物流集群发展的阶段性。^邋一般规律。逦I逡逑^邋2_物流集群的价值与发展趋势。逦j邋、2.明确物流集群的存在状态。逦)}逡逑二逦"邋?邋二、逡逑(物流集群多主体合作的动力与类型、逦!逡逑物流集群多主体合作五种动力与六种逦物流集辟多主体口作演化的控制设计逡逑|5b邋圭劲逦一\逦又寸逡逑,、、SsSSS逦J、z完岕优控~|计及数值仿真:N逡逑'、'逦逦逦.逦—逦’’逡逑’逦研究目标逦、逡逑明确物流集群的现实形态和内在关联.揭示物流集群演化规律与问题;围绕逡逑集群效应以O进物流集群多主体合作为目标,更正牿流集群发展理念,丰言逡逑、物丨荒园区管理方的管理手段,,提升物流园区管理水平。逦y逡逑图1.2研究内容逻辑关系示意图逡逑论文主体内容如下:逡逑(1)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娟娟;刘伟;;双边市场理论视角下物流平台运营机制分析——以公路货运平台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5年10期

2 储建国;朱成燕;;基于区域发展困境的政府间合作机制构建——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10期

3 彭巍;郭伟;赵楠;王磊;;基于生态位的云制造生态系统主体竞争合作演化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年03期

4 贾兴洪;海峰;;物流业空间集聚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以河南省18地市为例[J];兰州学刊;2015年02期

5 王爽;;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物流集群发展的竞合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5年01期

6 孙志伟;王淑婧;;面向日本、韩国的山东半岛区域物流系统空间结构优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12期

7 刘林青;甘锦锋;杨锐;;探寻中国管理国际研究的“无形学院”——基于SSCI期刊(1978~2010年)的社会网络分析[J];管理学报;2014年09期

8 裴旭东;徐红;;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9 徐维阳;张真继;宫大庆;杜斌;;区域物流与批零贸易关系案例研究[J];经济纵横;2014年08期

10 李洁;孙庚;胡霞;张洪轩;刘琳;吴宁;;植物的亲缘选择[J];生态学报;2014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文征;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周蓉;基于物流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杨春河;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梁世翔;基于ITS的物流园区协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成金;我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魏青涛;河南省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芮艳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D];同济大学;2008年

3 周通;论物流集群与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国世旭;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王瑛;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文海旭;基于集群理论的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战略[D];武汉大学;2005年

7 刘睿;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的经济学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8 王成金;我国物流经济及空间组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27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27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d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