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从技术标准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进化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0 07:00
【摘要】: 技术标准作为技术创新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和当今各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对其主导权的争夺,其实质已发展成为国家之间对国际市场利益的分割。但是,由于技术标准在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嵌套其中的各种高精尖技术研发的高风险性,使得发达国家在其研发、推广和扩散过程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存在着诸多“瓶颈”资源限制的发展中国家却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承受巨额的专利费用进行技术标准的引进,要么克服种种困难进行技术标准的自主创新。两种策略如何选择,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中国作为技术后发国家,在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毅然的选择了技术标准的自主创新策略,其合理性依据又是什么?从技术标准的引进到自主创新,这无疑是一种技术进步策略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学理基础又是什么呢?从进化的视角出发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就构成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归纳和梳理,系统总结有关技术标准及其研发机制、技术进步策略选择和进化博弈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文献,借鉴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发现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对技术标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技术标准的本质属性,辨析了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的联系和区别,并对其技术进步策略选择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而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验证技术进步策略选择的生物进化性质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基于技术标准的技术进步策略的群进化模型和参数赋值分析得出:在进化过程建立在群体层面的假设条件下,技术标准的自主创新策略因为具有利他主义行为而使得群体整体适应性得到提高而最终获得选择。此结论为解释中国由于加入WTO而使其竞争环境从群内转变为群间,从而其基于技术标准的技术进步策略由技术标准引进转变为自主创新提供了理论根据。 以上述结论为前提,通过构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进化博弈模型和复制动态方程分析,得出了一定比例的发展中国家选择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策略为可行解,并通过雅可比矩阵方法验证此解为进化博弈模型的进化稳定策略,从而证明了技术后发国家选择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再从技术标准所具有的路径依赖特性、代际性出发,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得出了技术后发国家基于技术标准的技术进步策略选择的最优路径,即尽早选择技术标准的自主创新策略为其收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证明了技术后发国家选择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策略的必然性。 技术后发国家选择技术标准的自主创新策略之后,还面临着两个问题:即如何研发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以及自主创新的技术标准如何同发达国家成熟的技术标准展开竞争而被市场选择。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三点对策建议。一是技术后发国家可以采用构建技术标准联盟的方式弥补自身科研实力的不足,以实现技术标准的研发。二是通过剖析在扩散过程中不同技术标准之间的竞争机理,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结合技术标准产品自身特点,提出了技术标准竞争的多策略组合。三是通过对政府在技术标准研发、扩散和推广过程中的行为分析,提出了实现自主创新技术标准的政府扶持和干预机制的若干措施。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技术标准的自主创新作为创新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和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构成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针对技术标准的引进策略到自主创新策略的演变机理的研究,对其动力、机制和模式的揭示,对于深刻认识技术标准的自主创新策略选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文】:

逻辑结构图


本文的逻辑结构图

经济学分析,标准产品,网络效应,效应


图 2-4 基于网络效应的正常产品与技术标准产品的经济学分析Fig.2-4 Economics analysis between normal products and tech-standard products based onnetwork effect技术标准还具有间接网络效应的特性,即由于主产品和辅助产品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而产生的网络效应。如当 CP/M.DOS 与 Macinfosk 在市场中竞争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F2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红霞;;发展中的韩国技术标准局[J];世界标准信息;2003年02期

2 张德荣;信息产业技术标准之战中的市场策略[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4年04期

3 韩可卫;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透析[J];中外企业家;2005年11期

4 李志茵;;信息资源整合:刻不容缓[J];中国教育网络;2005年11期

5 ;第二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TD-SCDMA分论坛会议成功举行[J];现代传输;2006年03期

6 张顺铃;汪娜;;论标准化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06期

7 郭健飞;徐中建;江汉文;;基于电子文档的铁路行业技术标准全文数据库[J];铁道技术监督;2006年11期

8 苏方宁;;我国陶瓷行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年12期

9 王敦清;秦守勤;巫文勇;;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建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本刊记者;;建设部召开《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贯标会[J];住宅产业;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红霞;晁春浩;房际艳;;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的探讨[A];数字测绘与GIS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平;马骁;;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A];专利法研究(2002)[C];2002年

3 夏青;;技术标准是商品学学科研究的前沿课题[A];商品学发展与教育高级论坛暨中国商品学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洪卿;郭庆生;窦忠;;《国家时间服务技术标准》制定与加入WTO[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庄敬仪;;试谈有关消防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的几个问题[A];展望新世纪消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陈映秋;;国际船舶标准对设计理念的影响[A];2005年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许井全;;重防腐粉末涂料的研究与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志良;;浅论我国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标准和国外同类标准的差别[A];2004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C];2004年

9 王众;郑业鲁;;数字农业-技术标准下的数字网络环境集成与发展动态研究[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成彦;方剑青;;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中技术标准战略问题研究[A];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路熙娜 任效良;“中国标准”力争话语权[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2 马秀山;进WTO门 别忘了专利与技术标准的争夺战[N];中国企业报;2001年

3 于维军;直击标准滞后的“隐痛”[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4 卫保;黄山市制定“徽菜”技术标准[N];安徽经济报;2006年

5 隋东;以标准化推动行业技术进步[N];中国冶金报;2007年

6 田雅婷;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在建设中[N];光明日报;2007年

7 罗才盛邋苏超光;标准化:广西必走的一着棋[N];广西日报;2007年

8 朱杰 徐昕 刘洪宇;昭示信息产业走向[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9 王伟卿 闫德华;青岛开发区打出“标准立区”牌[N];青岛日报;2006年

10 ;移动数字电视联盟成立[N];人民邮电;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任重;从技术标准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进化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姚远;技术标准下的专利联盟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胡武婕;中国信息通信产业技术标准竞争与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王成昌;企业技术标准竞争与标准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5 杨帆;技术标准中的专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罗明伟;信息技术标准竞争、兼容与政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7 李金才;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与典型模式技术标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8 陈欣;专利联盟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闫涛;ICT产业技术标准动态博弈及企业标准竞争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李艳红;主导设计演进对网络型企业竞争力影响[D];湖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一青;提高浙江竞争力的技术标准发展战略与推进模式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魏萍;我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3 郭玲;标准化组织的专利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4 孙瑜;我国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关系的系统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郭静;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滥用与反垄断[D];吉林大学;2007年

6 喻萌;技术标准战略的法学视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白昱;中国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法律措施[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8 徐春迎;农业企业标准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9 靳蓉蓉;《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薛振东;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系统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34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34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3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