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及预测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及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度量某一地域或城市经济建设水平的标准之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对经济强大的促进作用。传统城镇化已经带来了很多阻碍经济进步的因素,为应对传统城镇化出现的弊病,在党的十八大出现了新思路一新型城镇化。但因为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关研究尚不成熟。本文从定义的归纳解读、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未来城镇化水平预测等多个角度去分析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为更好地进行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给出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首先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国情,总结归纳了新型城镇化内涵界定。其中包括新型城镇化出现的时代原因、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区别联系和我省城镇化的现状分析。其次是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与预测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总结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的要求,并构建出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评价部分,选取了指标因子的安徽省16个市的统计数据,并进行了因子分析,得出评价结论。使用灰色Verhulst模型对安徽省未来5年的城镇化率进行科学预测,检验了模型的精确性,并针对预测结果给出了相关建议。文章最后分析了安徽省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布局,对安徽省城镇化建设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全文的分析结论给出了政策建议,以帮助安徽省建设新型城镇化作出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评价指标体系 因子分析 灰色Verhulst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1 绪论14-20
- 1.1 研究背景14-16
- 1.1.1 国内研究背景14-15
- 1.1.2 安徽省研究背景15-16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16-17
- 1.2.1 研究目标16-17
- 1.2.2 研究意义17
- 1.3 研究方法与重难点17-18
- 1.3.1 研究方法17
- 1.3.2 研究重难点17-18
- 1.4 创新点和不足18-19
- 1.4.1 研究创新点18
- 1.4.2 研究不足点18-19
-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19-20
- 2 文献综述20-27
- 2.1 国内新型城镇化理论20-23
- 2.1.1 新型城镇化的定义辨析20-21
- 2.1.2 新型城镇化的需要解决的矛盾研究21-23
- 2.2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23-26
- 2.2.1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理论23-24
- 2.2.2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实践24-25
- 2.2.3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25-26
- 2.3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必要性26-27
- 3 新型城镇化界定研究及安徽省城镇化现状27-33
- 3.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27-29
- 3.1.1 新型城镇化出现的时代原因27-28
- 3.1.2 新型城镇化辨析及界定28-29
- 3.2 安徽省城镇化的现状29-33
- 3.2.1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规模29-30
- 3.2.2 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速度30-33
- 4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33-42
- 4.1 指标体系建立要求33-34
- 4.2 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内涵34-42
- 4.2.1 经济发展35-37
- 4.2.2 人口城镇化37-38
- 4.2.3 文化教育医疗38-39
- 4.2.4 社会生活品质39-40
- 4.2.5 城市环境40-42
- 5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及预测42-57
- 5.1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42-52
- 5.1.1 因子分析法原理及基本步骤42-43
- 5.1.2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因子分析过程43-52
- 5.2 安徽省城镇率预测52-57
- 5.2.1 灰色Verhulst模型的安徽省城镇化率预测原理52-53
- 5.2.2 安徽省人口城镇化率预测过程53-57
- 6 安徽省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总结和建议57-66
- 6.1 安徽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57-59
- 6.1.1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57-58
- 6.1.2 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和农村土地资源闲置58
- 6.1.3 产业结构需要优化58-59
- 6.2 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展望59-62
- 6.2.1 近期规划61
- 6.2.2 远期规划61
- 6.2.3 重点建设区域具体规划61-62
- 6.3 安徽省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政策建议62-66
- 6.3.1 科学促进农业人口转化为市民人口,坚持以人为本62-64
- 6.3.2 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64-65
- 6.3.3 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65-66
- 参考文献66-68
- 附表68-70
- 致谢70-71
- 作者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飞;;基于灰色Verhulst模型的陕西省人口城镇化率预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2 赵在绪;周铁军;陶陶;;我国城镇化成本研究进展与展望[J];城市规划;2014年06期
3 陈伯庚;陈承明;;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疑难问题探析[J];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4 魏人民;;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解决七个失衡问题[J];经济纵横;2013年09期
5 李爱民;;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7期
6 陈晓莉;;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避免六个方面的认识误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年04期
7 王超;;城镇化战略转型:系统关系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J];前沿;2013年11期
8 宣晓伟;;过往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触发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J];改革;2013年05期
9 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J];理论月刊;2013年04期
10 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量亮;;“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蓝图绘就[N];安徽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哲;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评估与发展预测[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艳昕;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及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5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