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区域协同物流系统研究
【图文】:
区域物流经济聚集前在各城市处于原始均质、未开发状态,城市间或者差异不大),包括物流企业在内各种类型企业存在自然聚集,府规划支持下大规模的产业聚集形式——产业园区,物流企业和相没有形成高度协作,即社会化物流以及供应链协作能力不强。时物流企业群以及相关企业群在城市 1,2 的迁移变动如图 2-11、应地概率分布如图 2-11 所示,Pst(m,n)max=0.009937。表明在两个城市引力本身无差别(或者差别不大),同时物流企业量、物流企业和外部相关企业(如生产企业、商业企业)聚集合作况下,物流企业群和相关企业群的迁移趋于稳定的焦点 P(0,0呈现出物流企业和相关企业在城市 1,2 之间的均匀分布。于弱小的物流企业群内部聚集力量、物流企业和外部相关企业聚集得城市内部物流企业群、相关企业群中成员的迁移态度不会对总体显著影响。企业对城市没有偏好,使得任何初始状况下,物流企业会从非平衡分布达到两个城市间均匀分布的状态,即相应的定态概这个稳定焦点的附近。
S1,S2② 规律 2:产业间协作程度增加(供应链协同),促使物流企业随着相关产业在两城市间的迁移而迁移。状态 2:μνπ = π=0;μνk = k=0.5;μνσ = σ=1.0; m= n=20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由简单的产品仿制性竞争,转变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竞争。从厂商到经销商都需要具有附加值的物流服务,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综合竞争能力。而企业内部物流处理、外部采购销售物流活动到第三方物流组织,使所有物流活动都遵循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专业化即时性物流服务,实现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不是依靠单一企业力量所能够实现的,需要的是上下游企业(供应链)的协同合作。“今后的竞争不再是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成为可能。状态 2 表示为城市间差异仍然不大(μνπ = π=0),物流企业群以及相关企图 2-12 初始区域物流状态下主方程定态解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5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炯艳;;协同物流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1期
2 王艳玲;;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11期
3 周敏李;薛恒新;陆克今;张庆民;;中小企业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年17期
4 王小丽;;中原经济区协同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企业经济;2012年05期
5 海峰;祖大为;杨明;;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网络空间系统演化机理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年12期
6 孙焰;万斌;尹晓琴;;物流系统的进化分析[J];物流技术;2007年02期
7 单丽辉;王喜富;;现代物流与系统工程发展的关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8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煜;城市循环物流系统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周敏李;集群式供应链成本核算与控制模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3 宁方华;面向现代制造的协同物流多要素模型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张世翔;基于轴辐式网络模型的城市群物流配送系统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朱庆伟;东北物流地域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游佳;网络化制造系统中的物流协同组织与管理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7 唐建民;物流联盟协同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杨光华;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的演化机理与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何远成;基于水运的流域物流理论与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尹晓琴;我国物流节点用地合理开发利用理论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宁;高速公路影响下区域物流节点选址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吕晓静;物流节点城市等级划分方法及其在山东省的应用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11年
3 董秀月;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物流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覃爱民;镇江市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5 周文涛;基于供应链的钢铁企业物流协同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1年
6 余超;区域物流网络的控制指标体系和控制模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7 于佳;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战略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8 李希成;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与建模[D];重庆大学;2006年
9 战欧;吉林省区域物流规划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纪勋;物流产业发展对江苏经济推动作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78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78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