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4 01:34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域空间及其影响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许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大城市不断向周围空间扩散,并逐步发展成规模庞大的城市群。法国城市学家戈特曼在1957年就预言,城市群是城市化成熟地区城市地域体系组织形式演进的趋向,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将成为人类高级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新的城市不断涌现,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逐步由分散孤立到形成网络,甚至成群发展,群体城市化和产业集群现象更加突出,以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城市群在全球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大城市为中心的大城市群正成为这场竞争的主角。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群现象也不断出现,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更为突出。这实际上是区域城市间通过频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长期交互作用,产业在功能、空间上紧密联系的结果。这种城市群体化现象对带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及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渐形成以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的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然而,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群甚或以我国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区城市群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成渝地区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深化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以带动、促进我国西部区域经济甚至全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融入到全球经济合作、竞争的环境中去,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以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作为研究主题。 本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采用空间分析、计量分析、理论与实证分析等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系列对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措施。这对于深入认识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优化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促进我国城市群经济更好地发展有重要现实作用。 本文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第1章,绪论部分。本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2章,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基本理论。本章对城市群及相关概念涵义进行了界定,对城市群经济空间城市等级组合理论、城市群经济空间城市职能相关理论、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相关理论、城市群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基本理论进行了探索,奠定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章,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机制。本章从产业聚集效应驱动机制、产业扩散效应驱动机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驱动机制、基础设施网络发展驱动机制、政府宏观调控行为驱动机制等方面对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第4章,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现状及问题。本章从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城市群职能结构、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城市群经济空间功能联系等方面对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第5章,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机制。本章从产业聚集与扩散、工业化和城市化、基础设施网络发展、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等方面对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第6章,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机遇及主要障碍。本章分析了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面临的系列机遇,并指出其还面临行政体制分割制约以及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约束等问题和障碍。第7章,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措施探讨。本章从加强统一规划,加强区域合作;发挥双核城市辐射作用,整合城市群完善城镇体系结构;发挥产业带动功能,促进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经济空间互动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方面对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 全文在认真探索城市群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产业的空间联系及功能联系入手,清晰地对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内涵、本质特征、动力源、支撑条件、景观表现等进行了研究。借助新经济地理学的某些结论,从产业集聚、产业扩散的全新视角,对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演进机制进行了分析,深入地分析了中心城市产业集聚、核心城市经济空间拓展、城市体系结构形成等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演化过程,构建了一个集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四位一体”城市群经济空间分析框架。 在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方面,本文形成了以下看法:指出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存在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职能结构紊乱、城市空间结构不尽合理、特大城市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弱等系列问题;指出在空间分布上,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H型布局及组团发展的特征;指出产业集聚、扩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政府宏观调控是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的作用机制;指出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不仅面临着若干重大机遇,譬如国家层面规划推动、新的重化工业时代、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地位确立、区域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建设等,而且还存在行政体制分割制约、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约束等主要障碍;提出促进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的系列措施。譬如加强区域统一规划,加强区域合作,整合发展成德绵乐、重庆、川南等城市群,培育现有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发挥产业带动功能,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
【图文】:
等因此也 图 2.2:中心地系统示意图。城市群体系系统化,,提出了六边形的城市群市的等级规模分布规律,认为市场竞争的,并在一个区域中形成功能大小各异的空与杜能建立“孤立国”方法一样,假设研够的资源,且分布均匀,对外不发生经济中心地的分布也是均匀的;此外,生产者理[M].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年.
图 2.3: 杜能圈层结构示意图伯吉斯于 1925 年提出同心圆城市地域结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以不同功能的用地围绕单一的核心,有规则地向外扩展形成同心圆结构。这一理论实质上是将城市的地域结构分为中央商务区、居住区和通勤区三个同心圆地带。中央商务区主要由中心商业街、事务所、银行、股票市场、高级购物中心和零售商店组成。中央商务区的外层是居住区。而通勤区位于居住环境较好的郊区,分布着各种低层高级住宅和娱乐设施,高收入阶层往返于城郊间的通勤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99.27
本文编号:2678258
【图文】:
等因此也 图 2.2:中心地系统示意图。城市群体系系统化,,提出了六边形的城市群市的等级规模分布规律,认为市场竞争的,并在一个区域中形成功能大小各异的空与杜能建立“孤立国”方法一样,假设研够的资源,且分布均匀,对外不发生经济中心地的分布也是均匀的;此外,生产者理[M].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年.
图 2.3: 杜能圈层结构示意图伯吉斯于 1925 年提出同心圆城市地域结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以不同功能的用地围绕单一的核心,有规则地向外扩展形成同心圆结构。这一理论实质上是将城市的地域结构分为中央商务区、居住区和通勤区三个同心圆地带。中央商务区主要由中心商业街、事务所、银行、股票市场、高级购物中心和零售商店组成。中央商务区的外层是居住区。而通勤区位于居住环境较好的郊区,分布着各种低层高级住宅和娱乐设施,高收入阶层往返于城郊间的通勤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99.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詹庆明;杨如琴;;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中外建筑;2011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毕秀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志杰;城市群交通系统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丑子美;辽宁沿海与内陆腹地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黄昌丽;基于成渝经济区的四川“一极一轴一区块”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周小锋;产业驱动城市群空间组织演化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5 吴晓薇;基于经济联系视角的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6 张严玲;合肥经济圈空间结构特征及培育机制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7 李俊高;我国城市群空间演进动因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678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78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