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评估与发展预测

发布时间:2020-05-30 05:56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以区别以往城镇化发展模式和机制,而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与核心就在于新型城乡关系的确立和定位上。如何从新型城乡关系的角度认识我国城镇化发展是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与指导框架。本文基于新型城乡关系的视角,从理论上建构了城乡融合的城镇化理论模式,以此作为新型城乡关系中城镇化发展的理论背景。之后,根据新型城乡关系发展理念的要求,提出了新型城乡关系背景中我国城镇化发展应有的指标体系,最终实现了对新型城乡关系的科学解读。为了实现对河南省城镇化建设的科学认识和对中国当前新型城乡关系实践的评价,在应有指标体系参照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活城镇化、环境城镇化等方面。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指标体系,也构成了本文在指标体系研究中的应然层面和实然层面的区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时间序列方向和横截面方面对2001年—2011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化进程进行分析,运用方差分析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化差异性进行研究,运用趋势外推法和移动平均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化发展进行预测,并通过应然指标与实然指标的对比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城镇化发展不仅包括城镇本身的发展,而且包括城乡融合的发展程度,二者不可偏颇。从新型城乡关系的角度来看,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理论模式表现为城乡融合模式。城乡融合模式遵循以人为本、均衡发展、内涵增长、包容和谐以及城乡融合等理念,在具体结构体系上以新型城乡关系建构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制度与政策平台,以城乡融合为价值目标。城乡融合模式能够概括我国新型城乡关系中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方式、路径与结构。而在具体的研究中,通过“理论模型+指标模型”的双主体分析框架,形成了新型城乡关系中城镇化研究的基本分析范式。 2、从时间序列方向来看,河南省18个地市2001—2011年城镇化水平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和特征,城镇化平均水平排名前三的地区是郑州市、安阳市、鹤壁市,城镇化平均水平排名后三的地区是驻马店市、平顶山市、南阳市。从横截面方向来看,2001—2011年期间,各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化平均水平呈现出波动变化的特征;总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变化特征。从下降和上升的时期来看,与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和调整,以及经济增长的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实施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时,城镇化水平处于上升阶段,当实施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时,城镇化水平处于下降阶段。 3、主成分分析表明,城镇化评价指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城镇化进程的贡献大小均存在着差异,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总体上来讲,对各地区城镇化进程影响和贡献较大的指标主要集中体现在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方面,对各地区城镇化进程影响和贡献较小的指标主要集中体现在空间城镇化和环境城镇化方面:因此,为确保各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健康、持续和全面发展,空间城镇化和环境城镇化方面的问题应成为河南省18个地市城镇化发展中重要关注的方向和问题。 4、方差正态性和齐性检验结果表明,2001年—2011年各年的河南省18个地市城镇化数据均通过方差正态性和齐性检验,因此满足方差分析对样本数据的基本要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的城市间城镇化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化水平也相应的比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应的比较低。 5、从采用的预测方法来看,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化进行预测中,主要采用的预测方法有趋势外推法和移动平均法两种方法。从运用的预测模型来看,采用趋势外推法进行城镇化预测的城市中,预测模型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线型和二次函数;采用移动平均法进行城镇化预测的城市中,移动周期的长度均选择为3。从预测结果来看,河南省18个地市城镇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分别是上升型的区域,主要包括安阳市、鹤壁市、济源市、焦作市、开封市、洛阳市、三门峡市、新乡市、郑州市等;下降型的区域,主要包括南阳市、濮阳市、商丘市等;先上升后下降型的区域,主要包括漯河市、许昌市、驻马店市等;无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包括平顶山市、信阳市和周口市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博;陈学仕;;三产互动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J];当代县域经济;2017年01期

2 张纪录;;基于生态文明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3 赵振宇;丁晓斐;;“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中国房地产;2017年15期

4 孙璐;王江萍;;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愁”的空间要义[J];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10期

5 周敏;;新型城乡关系下田园综合体价值内涵与运行机制[J];规划师;2018年08期

6 陈晶莹;;城乡关系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决策的视角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年04期

7 李钰洁;闫天增;;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惠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7年02期

8 孙莹;李振兴;;“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古镇的保护与复兴[J];技术与市场;2012年10期

9 李红燕;邓水兰;;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测度——以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为例[J];企业经济;2017年02期

10 高艳;;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梦;;济南市乡镇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8年

2 韩俊;;建立新型城乡关系要有实质性进展[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田吉生;;保险业服务浙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以“新国十条”为指导[A];浙江保险科研成果选编(2014年度)[C];2015年

4 许云鹏;;城镇化、法制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法律问题研究[A];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法律问题研究——第十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论文集[C];2017年

5 李丹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法律问题研究[A];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法律问题研究——第十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论文集[C];2017年

6 唐杰彬;邓迎晓;;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以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为例[A];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C];2018年

7 何传启;;新型城镇化:人去哪里[A];《科学与现代化》2014年第2期(总第059期)[C];2014年

8 许云飞;姚钟华;曹更永;寿奇晗;柳月玲;;浅析交通运输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A];《科学与现代化》2014年第4期(总第061期)[C];2014年

9 姚钟华;许云飞;汪建江;曹更永;寿奇晗;;进一步发挥浙江交通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A];《科学与现代化》2014年第4期(总第061期)[C];2014年

10 张翔;龚岳;闵程程;林俊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践与思考——以云浮市为例[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山地城乡规划)[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文;加快招商引资 强化产业支撑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N];西安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郭锦辉;加快新型城镇化 重塑新型城乡关系[N];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

3 石智雷 吕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管学院;新型城镇化需要新型城乡关系[N];中国人口报;2013年

4 贵州省委党校 邱中慧 李亮亮;打造融合发展新型城乡关系的玉屏经验[N];贵州民族报;2018年

5 李成刚;重塑自由平等的新型城乡关系[N];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李俊如;“三步走”重塑新型城乡关系[N];巴中日报;2019年

7 宋珏遐;重塑新型城乡关系 土地问题再引关注[N];金融时报;2019年

8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高帆;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推进一体化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9 金辉;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新型城乡关系[N];经济参考报;2018年

10 整理 本报记者 李韶辉 付朝欢;从德清看新型城乡关系的本质[N];中国改革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哲;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评估与发展预测[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4 张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教育补偿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5 张超;资本主义的当代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6 严瑞河;北京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内生金融服务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姜庆志;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县域合作治理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韩卫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金融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9 李文平;内蒙古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发展规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10 张晓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政社协同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艳;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周薇;“十三五”时期我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3 林湘;福建省城镇化质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炎坤;江西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分析[D];南昌大学;2017年

5 吴婷婷;中国城镇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6 南添;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统计分析[D];广西大学;2017年

7 谌贻阳;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D];江西师范大学;2017年

8 孙启梦;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7年

9 吴佳妮;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10 谌志聪;我国农业大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发展质量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87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87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2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